2007年新加坡的GDP總值超過13.488億美元,人們陶醉在南亞國家人均GDP最高的光環之中。盡管其擁有顯著的經濟增長(1960年的GDP總值為7.022億美元),但是至今新加坡還被列為“水資源緊張”的國家之一,國家內部的可用水資源還僅僅低于人均1000立方米,這就促使水資源管理成為一個關鍵的戰略發展方向,而且也成為一項非常嚴重的國家安全問題。與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相比,兩個鄰國的國內年人均可再生水資源分別是新加坡的168倍和91倍之多。
新加坡國土由一座主島和超過60座小島組成,國土總面積將近700平方公里,目前人口總數為450萬。新加坡的飲用水大多來自許多狹窄、短淺的溪流,其中一些溪流流經紅樹林沼澤或河口最終注入海洋,但是它們并沒有天然的蓄水層或地下水。平均來看,新加坡擁有高于全球年平均的降水量(大約2400毫米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1050毫米)。降水成為了新加坡主要的水源供給來源。然而新加坡有限的水庫面積為如何高效收集和儲存雨水帶來了一些挑戰,而且更重要的是,也給持續擴大現有集水區和水庫面積帶來了挑戰。
除了降水以外,新加坡早在國家獨立前(1965年)的1927年就已經開始從馬來西亞進口水源了。在歷史上,1927年時新加坡還是英國的殖民地,相關條約是在英國攝政的情況下與馬來西亞簽署的。如今的水源供給由兩個現存的供水協議管理著,分別是1961年和1962年簽署的水協議,它們的有效期分別到2011年和2061年。這兩項水協議總共允許新加坡每日汲取153萬立方米水量。新加坡付給馬來西亞每4546立方米0.03新元,與此同時馬來西亞付給新加坡每4546立方米0.05新元的水處理費。這項用水協定在過去40年中成為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兩國進行雙邊水資源談判最前沿的政治議題。新加坡一直依賴于從馬來西亞進口水源,這樣就不得不正確面對這一弱點,加強水資源管理策略。其中圍繞與馬來西亞未來水資源商議的最關鍵的一個問題將是“水價和水價值”。
對于新加坡,水源是一項戰略性國家安全問題,因此擁有更高的自給程度并降低對外來供給的依賴程度已經成為最近水資源管理政策的一個基本觀點。新加被人們熟知的“國家戰略四步走”的方式,已經被開發得更多樣化并加強了本國的水源供給,這點可以從第一、第三和第四步走中得到體現。“第一步”涉及新加坡本地集水區和水庫;“第二步”涉及從馬來西亞進口水源;“第三步”和“第四步”則涉及新技術的開發和運用,如為獲得新型飲用水而開發的污水循環再生和海水淡化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