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剛過去的雙節假期,長江干線客運量創新高,累計運送旅客超過275.18萬人次。同樣,今年1至8月,長江干線港口累計完成貨物吞吐量26.9億噸,同比增長4.7%,長江“黃金水道”的活力持續釋放。日前在武漢舉行的“長江高端智庫對話·2025”上發布的《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指數(2025)》顯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指數較2015年提升43.18,年均增速達4.16%,展現出強勁韌性與動力。
當前,正值“十四五”收官與“十五五”啟航的歷史交匯點,長江經濟帶如何持續鞏固綠色發展底色、激發創新驅動動能、破解區域協同難題,成為關乎中國式現代化全局的時代課題。與會專家表示,面對新發展階段,亟待推動生態、創新、協同三大維度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高質量發展典范。
新質生產力有望成世界典范
《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指數(2025)》顯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指數達到155.16,較2015年提高43.18。尤其是2021年以來,年均增速提升至5.21%,發展活力與韌性不斷增強。2024年,長江經濟帶地區生產總值達63.02萬億元,占全國比重46.72%,成為國民經濟“壓艙石”。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楊開忠表示,十八大以來,長江經濟帶的人口和經濟效應持續增強,在培育新質生產力方面走在前列。“十五五”期間,長江經濟帶應立足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帶的戰略定位,把發展新質生產力和世界級高質量發展核心經濟帶有機結合起來,成為綠色、智能、韌性、協同的新質生產力世界典范。
長江經濟帶集聚了全國43%的普通高等院校、45%以上的研發經費投入,是我國創新資源最富集、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武漢市市長盛閱春介紹,作為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科教大市,武漢近年扎實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快推動世界光谷、中國車谷、中國網谷、中國星谷、中國藥谷“五谷豐登”,力爭到2030年全市經濟總量突破3萬億元。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趙芮說,在“十五五”科技創新發展格局加速構建的關鍵期,加快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項立足國家戰略全局、兼具巨大潛力和獨特挑戰的系統性工程。
長江中上游將迎更快發展
市場資源是我國的巨大優勢。專家認為,在世界市場收縮的背景下,我國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就是要利用我國廣闊的市場為經濟增長作支撐。
注重以內循環驅動外循環。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發展研究院常務院長劉志彪認為,湖北、四川等長江中上游省份的城市人口較多,抓住擴大內需機遇,完善收入分配體系,有望在不久的將來成為中國未來產業布局和經濟發展更快的地方。
地處長江上游的成渝雙城經濟圈是我國西部唯一的國家級城市群。重慶社科院黨組書記、院長劉力說,未來,成渝將進一步與湖北等長江中上游省份共育產業集群,推動川渝電子信息、汽車制造與湖北的中國光谷、車谷、藥谷等有機銜接,形成上下游配套、市場全球、全產業鏈協作體系。同時,共筑交通網絡,加密川渝到湖北的高鐵、貨運鐵路班次,打造立體交通圈。
長江中上游“水清岸綠、麋鹿成群”成為常態,沿江城市濱水空間煥發新生機。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葉青清指出,湖北以全國第22位的能耗強度支撐起第7位的經濟總量,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帶動年均6%的經濟增長,充分印證“生態效益切實轉化為經濟社會效益”的發展邏輯。
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長喇明英表示,“十五五”時期川渝兩地將在構建生態經濟格局上加大力度,積極推動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依托獨特的生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新興綠色產業,把“綠水青山”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經濟價值。
文化高地將更加凸顯
奔流不息的長江,承載著厚重歷史與輝煌文明。
“建設文化高地是實現長江流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敝袊鴼v史研究院副院長李國強說,未來一段時期,我國將深化長江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價值闡釋,著力構建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立足長江文化整體性講好長江故事,提升長江文化的傳播展示水平;大力推動長江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進一步激活其生命力。
近年來,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穩步推進,長江文明溯源研究取得突破,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等地域文化煥發新活力。
李國強建議,立足“水文化”特性,系統推進管控保護、文旅融合與功能拓展,塑造中華文化標識。樹立“大長江文化”觀念,有效整合資源,避免同質化競爭。以長江為媒,積極搭建世界大河文明交流互動平臺,秉持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全球文明觀,匯聚共同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的文明之力。
長江水利委員會副主任馬水山介紹,長江委正會同流域上下游合力推進水文化建設,目前長江流域已建成33個教育基地、300余個國家級水利風景區,擁有16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調查匯總遺產數據8000余條,湖北水利紅色資源名錄、云南首批水文化遺產名錄等相繼發布。
對此,長江文化促進會副會長田澤新建議,“十五五”期間,以長江文化為載體,向世界展示中國形象,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積極參與文化絲路建設,在大河文明對話中傳播弘揚長江文化,構建長江文明標識體系;依托三峽工程等大國重器,向世界講述人類文明形態的中國實踐等;按照長江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藍圖,創作更多文藝精品,推動長江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
“生態、協同、創新”存短板
當前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正處于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期,從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來看,水患仍然是面臨的最嚴重自然災害之一,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的洪旱災害影響、江湖關系的變化,仍需要有力應對。
在生態保護方面,當前流域治理“碎片化”問題突出。馬水山表示,長江流域河湖生態環境的保護修復還任重道遠,兩湖和兩庫等重點區域系統保護治理亟待加強,流域治理管理水平仍需提升。
以長江中游湖泊為例,中國科學院院士王焰新團隊監測發現,部分區域地下水甲烷濃度高達每升30毫克,這些地下水通過補給進入湖泊后,會加劇溫室氣體排放,而當前因缺乏跨區域水循環協同監測網絡,難以實現精準控排。
區域協同是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關鍵,但從指數數據來看,盡管上中下游協調發展指數達120.83,空間梯度差異卻十分明顯:下游地區協調指數138.48,中游115.00,上游僅107.55。
“行政分割導致的政策碎片化、規則不一致問題依然存在?!眲⒅颈胫赋觯L江沿線部分地區產業同質化競爭加劇,缺乏有效的跨區域利益協調機制,例如長江中游與長三角在新能源產業布局上重疊,影響了資源配置效率。
喇明英也表示,長江流域的生態保護與生態資源有序利用,需要在一個新的維度進行系統化謀劃。比如川渝之間簽訂了生態補償協議,但與其他下游地區沒有建立補償關系。有些生態政策也到期了,政策的延續性還需要研究。
此外,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兩張皮”,制約著長江經濟帶新質生產力發展。長江經濟帶集聚全國43%的高校,創新資源豐富,但科技成果轉化率不足30%。劉志彪坦言,在新形勢下,長江經濟帶制造業面臨“高端回流”與“低端轉移”雙重壓力。
錨定“三大方向”打造“長江樣板”
面向“十五五”,與會專家建議,長江經濟帶需以“生態優先、創新引領、協同融通”為核心,破解瓶頸、補齊短板,打造中國式現代化的“流域典范”。
生態保護需邁向“協同增效”。一方面,建立全流域減污降碳增匯協同機制,王焰新建議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覆蓋地表與地下水,開展流域尺度的溫室氣體模擬預測,推動碳匯進入全國碳交易市場,實現“生態保護與碳匯提升”雙贏。
區域協同要構建“全鏈條融合”格局。專家建議,國家層面可考慮成立跨區域協調機構,統籌制定全流域發展規劃,推動“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網”成形。以長三角一體化為標桿,先在長江中游城市群實現“政策統一”,再向全流域推廣。同時,強化上中下游產業梯度轉移,形成“下游創新+中游制造+上游生態”的分工體系。
創新與產業融合需激活“市場與主體”雙動力。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張廣軍建議,政府要完善“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機制”,圍繞高端制造、綠色能源發布“技術需求清單”,引導高校定向研發;湖北、四川等省份可打造“概念驗證中心”“中試熟化平臺”,破解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問題。
“十五五”時期是長江經濟帶邁向更高質量、更可持續、更協調發展的關鍵階段。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廖志偉表示,在此關鍵期,長江經濟帶必須堅持生態優先、創新驅動、區域協同、開放共贏的發展理念,以協同融通與制度創新為突破口,著力解決發展中的結構性與區域性短板,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和全球競爭力,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長江動能”。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