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寧夏以全域建設生態宜居海綿城市為目標,全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取得新成效。
在閱海萬家G區北側的共享綠地,新安裝的塑木平臺迎來晨練的市民。以前每逢雨季,大連路就因雨水管網不暢,導致內澇頻發。為了將雨水從“負擔”轉化為資源,銀川市巧妙利用原有地形,將鹽堿地治理與海綿建設相結合,讓綠地變身“海綿細胞”。而老舊小區也因“海綿城市”的改造迎來新生。經過海綿化改造后,小區內部道路全部更換為透水磚,綠化用水量明顯減少。而穿過大連路,占地3.99公頃的羅家湖公園展開的則是另一幅治水畫卷。2023年改造前,這片自然沉降的水潭是周邊居民避之不及的臭水溝。如今,雨水經過三級凈化后,清澈的湖水可直接用于灌溉公園綠地。海綿效應正轉化為經濟賬本。據測算,大部分老舊小區雨水收集系統每年可節省4.6萬元;海綿公園普遍減少30%綠化用水;雨水回用減輕了污水處理廠負荷。這些數據在干旱地區意義非凡。
據了解,寧夏先后出臺《關于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海綿城市建設導則》等政策規范。2022年至今,累計到位資金18.36億元,實施海綿城市項目246個,截至2024年末,全區地級城市建成區海綿城市建設面積達到35%以上。
來源:寧夏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