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馬鞍山市成功入選“十四五”首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示范市,標志著該市城市生態治理邁入新階段。為科學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馬鞍山市攜手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以下簡稱“深規院”),聯合編制《馬鞍山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21—2035年)》與《馬鞍山市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實施方案》(以下統稱“規劃及方案”)。通過“1個頂層規劃+1個三年系統化實施方案+全過程技術咨詢”的創新模式,為馬鞍山海綿城市建設提供科學路徑,不僅助力其高效推進示范市創建,更為全國同類城市樹立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示范標桿,該規劃及方案于2023年度斬獲“安徽省推薦優秀城市規劃設計獎評選二等獎”。
多維創新破題,構建特色海綿技術體系 規劃及方案在編制過程中,始終立足馬鞍山城市特質,以創新思維破解海綿城市建設難題,形成四大核心特色亮點。在機制創新層面,針對城市不同區域的生態基礎與建設需求,構建“示范區-特色區-控制區-引導區”分區管控的全域推進路徑,通過差異化管控策略,實現海綿城市建設從重點突破到全域覆蓋的有序過渡,確保資源精準投放與建設成效最大化。
課題先導方面,聚焦馬鞍山作為工業城市的典型特征,重點針對馬鋼廠區等大型工業區,深入研究面源污染成因與海綿化改造難點,最終形成適用于工業區的面源污染控制技術與分類海綿化改造指引,為工業城市破解“生產與生態協同”難題提供技術支撐。
結合馬鞍山多雨多礦的地理特點,規劃及方案在排水防澇體系建設上突出“因地制宜”,創新構建“灰-綠-藍”海綿空間協同體系——“灰”色基礎設施保障排水底線,“綠”色海綿設施實現雨水滲透調蓄,“藍”色水體系統增強生態調蓄能力,三者協同發力,顯著提升城市應對暴雨內澇的韌性。
針對礦山生態修復與海綿城市建設的協同難題,規劃及方案進一步提出“科學施策”思路,形成“酸水不入城、泥水不入河、山水不入管”的治理技術體系,將礦山修復與海綿設施建設有機結合,既解決了礦山區域的污染治理問題,又提升了區域雨水調蓄能力,實現生態效益與海綿功能的雙重提升。
“規劃+實施”雙輪驅動,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 規劃及方案并非單一的技術文本,而是一套“兼顧長遠與當下、統籌規劃與落地”的系統性解決方案,對馬鞍山城市發展產生多維度積極影響。從規劃層面看,海綿城市專項規劃將示范市建設的目標指標、技術方案、工程項目、制度標準等核心內容納入法定規劃體系,不僅為馬鞍山順利通過國家海綿城市示范市績效考核及驗收筑牢基礎,更建立起海綿城市規劃建設的長效機制,讓海綿理念從“短期示范”走向“長期融入”,成為城市規劃建設的剛性遵循。
從實施層面看,系統化實施方案以“面向落地”為核心導向,在專項規劃框架下細化近期建設任務。通過量化分析每個建設項目的工程績效的方式,明確項目對示范目標的貢獻程度,有效指導示范達標片區創建與具體項目設計,解決了“規劃與實施脫節”的行業痛點。例如,在示范片區建設中,方案通過精準測算雨水調蓄量、污染削減率等指標,確保每個項目都能精準對接示范要求,保障了海綿城市建設成效的可衡量、可考核。
此外,“全過程技術咨詢”的配套服務,為規劃及方案的落地提供了持續保障。深規院團隊全程參與項目前期論證、設計優化、施工指導等環節,及時解決建設過程中的技術難題,確保規劃理念準確轉化為實際工程效果。截至目前,依托該規劃及方案,馬鞍山已順利推進多個海綿城市示范項目落地,城市雨水滲透利用率顯著提升,內澇積水點明顯減少,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綠色動能。
來源:都市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