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雨后,漫步于平涼市街頭,清新空氣撲面而來。腳下,透水鋪裝的人行道干爽潔凈,不見積水痕跡;身旁,下沉式綠地綠意盎然,巧妙地化身為點綴街角的景觀花園……這些浸潤生態智慧的改變,正讓這座西北小城的“韌性”日益強勁。
時間回溯到2022年6月,平涼市成功入選全國第二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3年來,平涼市緊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機遇,圍繞“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的總體思路,將海綿城市建設與“護山、固塬、治水、潤城”的城市發展路徑統籌推進。
數字是成果最直觀的注腳:截至目前,平涼累計新增透水鋪裝面積達115.8萬平方米;年雨水資源化利用量26.7萬噸;城市可透水地面面積比例提升至46.37%,海綿城市建設達標比例從示范創建初期的26.74%躍升至65.12%。
今年7月,財政部公布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績效評價結果,平涼市憑借其優異的建設成效與鮮明的特色亮點,成功躋身全國10座A級城市行列,成為西北地區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
公園“微更新” 生態福利觸手可及 如果說數據是硬實力的體現,那么平涼市民真切的獲得感與幸福感,則是當地海綿城市建設最溫暖的底色。
秋日暖陽溫柔地灑在柳湖公園的湖面上。工人們正在進行最后的步道鋪裝與綠化收尾作業。市民或漫步于新鋪的透水步道,或駐足于修繕一新的歷史建筑前拍照留念。
“改造后的柳湖公園真是太美了,已經成為我們朋友圈里的熱門打卡地了。”平涼市民張雯笑著說。
柳湖公園的蛻變,是平涼海綿城市建設的生動縮影。公園不僅完成了湖體清淤防滲、駁岸修復等基礎工程,更巧妙地融入了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等海綿設施。改造后的柳湖公園,不僅重現了詩意景觀,更成為一個巨大的“城市綠肺”,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同樣令人眼前一亮的,還有崆峒小園·童心園。這座“高顏值”游園,有著不容小覷的“硬實力”。
游園緊鄰廣成學校,巧妙地解決了校園操場積水的難題。項目建設者通過設置涵管將操場雨水引入園內精心打造的雨水花園,讓海綿功能與兒童活動空間無縫融合。
“這里環境美、設施全,每天下午都特別熱鬧。”市民向淼的感慨,道出了許多平涼人的心聲。
平涼市還重點打造了龍隱多功能生態公園、東湖公園等7座城市公園,并建設玄鶴園、甘霖園等36處口袋公園。它們星羅棋布般出現在平涼的城市版圖上。這些公園與調蓄池塘、景觀水系有機串聯,共同構建起“平急兩用”的雨水調蓄網絡,讓“推窗見綠、出門入園”成為市民觸手可及的生態福利。
系統“強筋骨” 筑牢城市安全防線 治理城市內澇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既是重大民生工程,又是重大發展工程。
平涼市立足黃土高原河谷地區的獨特自然地理條件,構建起多維度、立體化的海綿體系,為城市筑牢安全運行的“底盤”。
在道路升級改造中,平涼市創新采用“海綿+城市更新”模式。透水鋪裝、下沉式綠化帶等海綿設施成為標準配置,使城市道路從雨水的被動“承載體”,蛻變為能吸水、蓄水的主動“消納體”。
更宏大的變化發生在地下與河流沿線。平涼市全面升級防洪排澇體系,實施了一批防洪通道和調蓄設施項目。這些“看不見的工程”,使中心城區積水隱患得到徹底消除,并在暴雨的嚴峻考驗中安然度汛。
漫步涇河沿岸,景致宜人。細心觀察會發現,線形排水管巧妙隱藏于透水鋪裝路面之下;階梯式的水草駁岸,既是一道風景線,又是凈化地表徑流的天然過濾器。
在黃河流域平涼市涇河干流綜合治理項目中,平涼市增加了當地文化、旅游、康養等元素,融入了詩詞、圍棋、陶器、泥塑等地方特色文化,展現了黃河文化、涇水文化、農耕文化、平涼歷史等內容。改造提升8個節點廣場,優化完善公廁、停車、休閑、娛樂等配套功能,增加書吧、售賣區等服務設施。
針對西北地區“旱澇急轉”的特征,平涼市建立了“目標確定—設施運行—數據評估”全過程精細化管理模式。實施治理項目15個,新增調蓄設施76處(容積6.98萬立方米),年利用雨水資源超過26萬噸。
顯著的效果體現在地下水位的變化上:中心城區地下水水位較2024年一季度上升1.31米,在全省存在淺層地下水超采區的地級市中位居前列,實現了水資源涵養與利用的良性循環。
同時,結合中心城區溝壑交錯、水土流失現狀,平涼市建立“全域鋪開—區域管控—系統治理—過程植入”推進模式,開展11個流域生態修復、面山修復、源頭減排工程,累計完成生態修復124公頃,打造涇河生態廊道11公里,新增生態岸線23公里,有效緩解了上游來水對城區的排澇壓力,實現城市水體“長治久清”。
民生“溫度計” 人居環境迎來升級 海綿城市建設不僅是技術工程,更是增加民生溫度的暖心工程。
“小區海綿化改造后,夏天下再大的雨,路上也不積水了,住著特別舒心。”鐵路小區居民李鳳琴阿姨談起小區的變化,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這個建于90年代的老舊小區,曾因基礎設施老化讓居民幸福感大打折扣。在改造中,海綿理念被深度植入,實現了節水與防澇的“雙贏”。
平涼市將海綿城市建設深度融入民生改善。在多個社區,通過“微改造”實現了“旱時綠化澆灌、澇時雨水調蓄”的雙重功能,推動群眾居住環境從“有居”向“優居”邁進。
更為深遠的是,海綿城市建設撬動了綠色產業的升級。平涼市構建起產業生態鏈,建成海綿產品生產線,推動生態治理從單純的“投入型”向可持續的“收益型”轉變。
以創新理念為引領,平涼市成功構建起生態優美、居住宜居、韌性強大的城市新格局。這份成效,既可量化于數據,更可感知于民心。連續兩年入選“中國海綿城市典范”、多個項目入選“全域海綿”項目典范,便是對其探索與實踐的褒獎。
平涼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及時總結海綿城市建設的體制機制、法規制度、規范標準、典型項目等方面的特色亮點,積極探索黃土高原河谷地區海綿城市建設新路徑,形成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平涼模式”“平涼經驗”,交出海綿城市建設優異答卷。
行走在今日的平涼,不僅能看到一座城市外在形象的蝶變,更能感受到一種發展理念的深刻革新。這座“會呼吸”、有韌性的城市,正以一次次生動實踐,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嶄新篇章。
來源:每日甘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