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天不用蹚水出門,小區綠地能“存水”澆花,連馬路牙子都能“吸水”——這不是想象,而是《桂林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實施后,桂林人將享受到的真實生活。今年7月1日起,這部關乎城市生態、防洪安全與民生福祉的地方性法規正式施行,為“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披上“生態防護衣”。
為何專為海綿城市建設立法?“海綿城市”能給市民帶來哪些改變?喀斯特地貌的桂林如何走出特色海綿城市建設之路?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記者專訪了全程參與法規制定的專家——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李三紅,從背景、概念、規劃、建設到監管維護,全方位解碼這部“民生法規”。
立法初衷——破解“積水之困”,給城市裝“生態海綿”
“桂林人對強降雨的困擾,不用多說。”李三紅提及市民的共同記憶:汛期時,有的低洼路段積水沒過腳踝,車主“看海”前行;部分街巷排水不暢,雨水倒灌商鋪,商戶忙著搬東西、堵門檻——這些場景,正是立法的“現實動因”。
“海綿城市建設不是新鮮事,但沒法規保障,就容易‘雷聲大、雨點小’。”李三紅坦言,過去桂林推進海綿項目時,常遇“卡脖子”問題:部分項目中,部門對“誰來管、怎么管”權責不清,出現推諉;有的小區照搬北方透水鋪裝標準,未考慮桂林喀斯特地貌“雨水滲得快、易污染地下水”的特點,效果打折扣;還有海綿城市設施建好后無人維護,成了“擺設”。
《條例》共18條,雖簡潔卻瞄準“落地見效”。李三紅介紹,《條例》明確市、縣(市、區)政府的統籌責任,劃定住建、自然資源、城管、園林等部門職責邊界,還結合桂林喀斯特地貌、世界級旅游城市定位,制定差異化建設標準——既不讓“海綿”“中看不中用”,也不讓設施破壞山水風貌。
核心概念——“海綿城市”不是高科技名詞,是看得見的民生便利
“很多市民問,‘海綿城市’聽著專業,到底啥意思?”面對高頻問題,李三紅沒用專業術語,而是舉了生活例子:“把城市想象成大海綿,下雨時,透水路面、雨水花園、綠地這些‘毛孔’能‘吸’水、‘存’水;天晴了,再把水‘擠’出來,澆花、洗馬路,甚至補充地下水。”
這種“吸存用”模式,與過去“靠管道快排”思路截然不同。李三紅解釋,過去城市遇暴雨,主要靠排水管“快排”,但桂林老城區管網老化、部分路段地勢低,排水速度趕不上降雨速度,易內澇。而海綿城市是“慢排緩釋”,讓雨水在城市“多待一會兒”,既減少積水,又能變廢為寶。
對市民而言,變化體現在日常生活中。“最直接的是下雨天少淹水。”李三紅說,小區建了雨水花園和下沉式綠地,暴雨時雨水先流進綠地,被土壤和植物吸收一部分,剩下的存進地下蓄水池,路面不易積水,出門不用蹚水;透水停車位下雨天不積水,上下車不用踩泥;針對很多居民陽臺被改造他用的情況,規定陽臺排水管需接入污水管網,避免雨污混排,造成土壤河流污染。
“還有隱藏好處是省錢。”李三紅補充,海綿城市設施存的雨水能澆綠化、洗公共區域,減少自來水使用,小區物業費里的水費支出可能降低;從城市層面看,減少內澇也能降低搶險救災成本,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民生紅利。
規劃落地——新老城區“不一樣”,不拆老建筑也能“縫”海綿
“我家在秀峰區老巷子,房子幾十年了,會拆了建海綿設施嗎?”“臨桂新區新小區,是不是都要裝‘海綿’?”針對市民關心的規劃覆蓋問題,李三紅明確:“新老城區都要搞海綿建設,但方法不一樣,核心是‘不折騰、辦實事’。”
新城區要求“高起點規劃、一步到位”。“比如臨桂新區新建小區、道路,從立項就融入海綿理念。”李三紅舉例,開發商拿地時,自然資源部門會在規劃條件里明確“透水鋪裝率”“雨水調蓄能力”標準,設計圖紙必須有“海綿專篇”,沒通過審查不能開工。這樣新小區建成后,市民能直接享便利,無需后續改造。
老城區建設關鍵詞是“保護優先、因地制宜”。“桂林老城區有東西巷等歷史建筑和傳統街巷,絕不能為建海綿城市大拆大建。”李三紅強調,條例規定老城區結合老舊小區改造、道路更新“縫”海綿設施——給老巷路面換透水磚,在街角空地建小型雨水花園,把小區排水溝改成生態邊溝。這些改造不破壞老建筑風貌,還能解決積水問題。
就連文物古跡集中區域,條例也有考量。比如靖江王府周邊,不搞大規模地下蓄水池,而是用地表排水結合綠地滲蓄,既保護文物地基,又發揮海綿作用。李三紅說,規劃核心是“不搞一刀切”,讓海綿設施與歷史文脈“和諧共生”。
建設細節——透水磚、雨水花園,每個設施都有“桂林特色”
“別的城市透水磚,桂林能用嗎?”“公園海綿設施會不會影響美觀?”建設世界級旅游城市,桂林海綿城市建設既要實用,也要“好看”,這是條例考量重點。
《條例》明確海綿城市建設要“體現桂林特色”,關鍵是適配喀斯特地貌和山水景觀。“桂林雨水滲得快是優勢,但也有風險——雨水沒凈化就滲進地下,可能污染溶洞、地下水,進而影響漓江水質。”因此,《條例》規定所有海綿設施排出的雨水,必須凈化后才能進入自然水體;公園、綠地里的濕塘、雨水濕地,既要存水,也要通過水生植物吸收污染物,凈化水質。
材料選擇上,條例鼓勵用本地材料。“比如透水磚,優先選桂林本地石材加工,顏色、紋理與周邊環境更搭;小區雨水花園種桂花、三角梅等本地植物,既好看又好養,還能體現桂林特色。”李三紅說,道路改造也有講究,中山路等主干道用“透水瀝青+生態樹池”組合——路面吸水,樹池土壤和碎石暫存雨水,既解決積水,又不影響景觀。
新建小區海綿設施不搞“統一標準”。“不是每個小區都要建大型蓄水池,開發商按地形、土壤條件定。”李三紅舉例,地勢高的小區重點建透水鋪裝和屋頂綠化;地勢低的多建下沉式綠地和雨水收集罐。但無論怎么建,都要滿足“下雨不積水、晴天能用水”的基本要求。
監管保障——從圖紙到驗收,多雙“眼睛”盯著,不合格不能交付
“開發商偷工減料,把透水磚換成普通磚怎么辦?”“海綿設施建好后沒人維護,壞了找誰?”針對市民對“建設質量”和“后續維護”的擔憂,李三紅表示,條例從設計、施工、驗收、維護四環節,搭建“全鏈條監管體系”。
設計環節,“海綿專篇”是“硬門檻”。“新建小區或道路改造,設計圖紙必須有‘海綿城市設計專篇’,說明設施和效果。”李三紅說,自然資源部門審批規劃時重點審這部分,住建部門審查施工圖時核查是否符合桂林技術標準,“圖紙通不過,項目不能開工”。
施工環節,有“多雙眼睛”監督。“施工單位必須按圖施工,不能擅自改設計——比如換磚、縮小雨水花園面積。”李三紅介紹,監理單位全程盯施工,住建、城管等部門不定期抽查材料和工藝;市民發現“偷工減料”,可打12345舉報,相關部門會立刻核查。
驗收環節,有“硬杠杠”。“項目完工后,建設單位組織驗收,設計、施工、監理、物業、業主代表都要參加。”李三紅說,驗收不是“看一眼”,要實地檢測——測透水磚透水率、查蓄水池容量,數據記錄在驗收報告里。
維護與禁止——設施壞了有人管,這些行為不能做
“海綿設施建好后,誰維護?壞了找誰修?”這是市民最關心的“售后”問題。
李三紅介紹,條例明確“誰的設施誰維護”:小區雨水花園、蓄水池由物業或業委會管;馬路透水鋪裝、公園雨水濕地由城管、園林部門管;未移交的新建項目由建設單位管。“實在找不到責任人,住建部門按‘誰使用、誰維護’指定,絕不會讓設施‘沒人管’。”
維護責任人有“硬任務”:定期巡查,比如雨后查雨水花園是否堵塞;設警示標識,比如濕塘邊裝護欄、貼警示語,防老人小孩落水;維護不到位導致設施損壞,責任人必須掏錢修復。“比如小區雨水花園堵了,物業沒及時清理致積水,物業要負責疏通,恢復功能。”
同時,條例劃定“紅線”,明確四類禁止行為:損壞、占用或擅自拆除海綿設施;往雨水井、滲透渠倒垃圾、建筑垃圾;排放劇毒、易燃易爆或腐蝕性廢液;其他危害設施的行為。“往雨水井倒垃圾看似小事,但會堵塞管道致設施失效,甚至引發內澇。”李三紅提醒,這些行為不再是“不文明”,而是違法違規,會面臨處罰。
“避免無心之失很簡單。”李三紅建議市民:多留意身邊海綿設施,認認雨水井、雨水花園;不往綠地、雨水井倒垃圾、潑污水;看到有人破壞設施,及時勸阻或舉報。“海綿城市建設不是政府‘獨角戲’,需每個市民參與,一起守護桂林‘呼吸系統’。”
結語:用法治守護“會呼吸”的桂林
從“積水之困”到“海綿吸水”,從“被動排澇”到“主動蓄用”,《桂林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條例》的實施,是城市建設理念的轉變,更是桂林用法治守護生態、改善民生的實踐。
這部條例每一條都貼合桂林實際需求。相信隨著條例落地,桂林會有更多“會呼吸”的小區、道路和公園,市民能真切感受“下雨天不蹚水、出門見綠、推窗見景”的便利。這一切,都是為了守護“山水甲天下”的魅力,讓千年古城在生態與發展的平衡中,走向更宜居、更韌性的未來。
希望每個桂林人都能成為海綿城市的參與者、受益者和守護者。市民可登錄“桂林人大”官網查條例全文。遇海綿設施相關問題,可撥12345熱線反映——讓我們共建“會呼吸”的美麗桂林。
來源:桂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