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這條溝又黑又臭,路過都得捂鼻子,現在水清亮了,蚊子也少了!”說起轄區溝渠的變化,龍湖區新海街道中線排溝東升村段沿線村民贊不絕口。溝渠邊,清水潺潺取代昔日渾濁,已成為該村一道靚麗風景線。而作為該街道水環境提升的重點工程,十一合線灌溝(太湖路段)整治項目精準發力:8家餐飲店、4家工業企業完成排污整改,1處臨時廁所污水直排問題徹底解決,34個雨污混流排口被封堵……一系列“組合拳”讓黑臭水體“改頭換面”。街道還建立常態化管養機制,安排專人對19條區、鎮性溝渠開展日常巡查,累計清理漂浮物約420噸,讓“清水綠岸”的美景持續在線。
新海街道“清水綠岸繞家園”的生態治理效果,離不開《汕頭經濟特區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汕頭市河長制條例》等“法寶”的護航。這也是汕頭城鄉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一個鮮活場景。在法治保障下,近年來,汕頭各級各部門打響了一場場碧水保衛戰,汕頭水環境質量繼續改善。2024年,全市5個國考斷面、2個省考斷面、飲用水源、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100%,國考斷面水質指數同比改善情況排名全省第一;近岸海域水質優良率為91.6%。美麗汕頭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出臺5件涉“水”法規守護水清岸綠 “咚!咚!咚!……”今年端午節期間,練江上再次出現了龍舟競渡、熱鬧非凡的景象,展現了生態文明建設的豐碩成果。練江發源于揭陽市,流經汕頭市潮南、潮陽區,在海門灣入海,是潮汕人民的“母親河”。近年來,經汕頭、揭陽兩市共同努力,練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流域水質大幅改善,實現了從普遍性黑臭到國考斷面消除劣V類、再提升至IV類的重大轉折性變化,為有監測數據20年以來的最好水平,創造了從“污染典型”到“治污典范”的蝶變奇跡。盡管汕頭、揭陽兩市都積累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經驗舉措,但仍面臨著上下游協同治理機制有待完善、防控長效措施需要強化、生態保護與修復機制有待健全、民眾參與意識有待提高等問題,迫切需要通過立法來加強機制對接、工作銜接、長效管理。在省人大常委會的指導下,汕頭市聯動揭陽市開展練江流域保護協同立法。5月28日,廣東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同時批準《汕頭市練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和《揭陽市練江流域協同保護規定》兩部法規,6月18日同步生效施行。這是繼去年珠海市、中山市探索開展前山河流域保護協同立法后,廣東省又一個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協同立法的重大成果,法規的出臺實施,有效形成兩市協力共進的良好防治格局。
治污需重典,長制則久清。市十五屆人大以來,市人大常委會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牢牢把握務實管用的硬標準,積極開展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立法工作。共制定涉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法規8件,其中,包括《汕頭市練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汕頭經濟特區海綿城市條例》《汕頭經濟特區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汕頭經濟特區內海灣保護條例》《汕頭市河長制條例》等涉“水”法規5件,為助力“百千萬工程”和綠美汕頭生態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
《汕頭經濟特區海綿城市條例》從法規層面加強頂層設計,進一步規范我市海綿城市規劃、建設、運維、管理。2024年全市完成135個海綿城市項目建設,海綿城市達標區域面積占建成區面積40%。《汕頭經濟特區內海灣保護條例》創建了內海灣保護“負面清單+違反負面清單的相應法律責任”的立法體例,從第十三至二十三條分別明確規定了禁止圍海填海等11項負面清單以及違反負面清單需承擔的相應法律責任,嚴密保護內海灣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如今,內海灣頻現中華白海豚,完成修復的32.4公頃紅樹林綿延成景,精心打造的超83公里優質濱海景觀廊道占海灣岸線總長度超過40%。《汕頭市河長制條例》列舉了四級河長各自應履行的主要職責,包括河湖巡查、監督指導、協同聯動、問題治理、日常保潔、保護宣傳等,規定建立河長巡查日志制度,明確了市、區(縣)人民政府和各級河長制工作機構對河長制工作責任單位和河長制工作的督察職責,為碧道和幸福河湖建設夯實了制度和責任體系。條例施行以來,全市清理整改河湖“四亂”問題422宗,清理水面漂浮物20萬噸,清淤水塘110個、農田灌排溝渠273.6公里、河道184.1公里,我市連續兩年在省河長制考核中獲評優秀。
打好監督組合拳夯實綠色發展根基 人大監督是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市十五屆人大以來,市人大常委會堅持正確監督、有效監督、依法監督,聚焦生態環境保護關鍵領域和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打好監督組合拳,推進生態修復跟蹤和制度完善,夯實綠色發展根基,助力汕頭在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中實現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協同共進。
在涉“水”生態領域的監督中,市人大常委會打出了一套精準的組合拳。《汕頭經濟特區內海灣保護條例》明確要求市自然資源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在本條例施行之日起六個月內編制完成內海灣保護與發展規劃,報市人民政府批準后實施。”條例施行后,相關專工委密切跟蹤,督促行政部門加快進度,確保規劃按時落地。2024年10月17日,市自然資源局發布《汕頭經濟特區內海灣保護與發展規劃》批后公告,該規劃系統謀劃岸帶與陸域生態修復,細化生態保護區、生態廊道及林地保育措施,進一步完善了綠美汕頭生態體系。
2025年3月,《廣東省海岸帶及海洋空間規劃(2021—2035年)》出臺,市人大常委會按照省人大的統一部署,迅速組織在全市范圍內開展海岸帶保護執法檢查,督促市政府及相關部門抓緊制定出臺《汕頭市海岸帶及海洋空間規劃(2021—2035年)》,同時,針對“是否制定了科學合理的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是否嚴格按照規劃協同推進實施”等重點問題開展監督檢查。在市人大有力的監督推動下,《汕頭市海岸帶及海洋空間規劃(2021—2035年)》已于2025年5月形成草案,目前正按程序報批中。
練江治理的成功蝶變,同樣離不開市人大常委會持續多年的監督。2014年起,市人大常委會持續十年把練江污染防治列為年度監督重點,通過現場踏勘、書面調研、座談交流等形式持續跟蹤推進。2022年以來,市人大常委會主要負責同志和有關領導多次赴潮南、潮陽區,對海門灣橋閘國考斷面、污水處理廠、循環產業園、紡織印染中心以及金浦梅花濕地公園等關鍵節點開展專題調研,系統了解污染底數、資金缺口和項目進度情況,鞏固治理成效。
海岸線保護是生態保護修復的關鍵一環。但涉海法規多、部門職責交叉、執法力量分散,省市縣聯動不足,對違法行為震懾有限。市人大常委會把配合省人大開展岸線保護執法檢查列為年度“一要點三計劃”重點任務,與省人大同頻共振。2025年2月至8月,市人大常委會主要負責同志帶隊赴澄海、金平、龍湖、濠江、潮陽、潮南六區實地調研,現場梳理部門協同難題和執法空白點;聯合市政府召開動員部署會,明確資料報送、調查問卷和整改節點。加強與市政府及市自然資源局工作對接,共同確定調查問卷指標和岸線典型案例,建立現場看點和資料核查機制,通過實行全過程跟蹤監督,推動岸線保護與生態修復落地見效。
把會場搬到一線、把問題解決在現場、把整改落實到節點,形成可量化、可跟蹤、可評價的閉環鏈條。市人大常委會把創新作為提升監督質效的核心抓手,以更高標準、更嚴要求、更實舉措守護綠水青山,為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活力特區貢獻人大力量。
來源:汕頭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