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汛期,無錫市7次強降雨共造成市區道路、小區等積水點522處,高于前兩年。原因是什么,如何更好夯實防汛“地基”,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多次召集相關部門、專家研討,經過近2個月“復盤”,尋找到了問題根子,明確要針對近年來汛期暴雨多、降雨強度大、突發性強的新特點,提升“防”“排”能力,更好地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當前,新一輪防洪排澇能力建設已開啟。
雨水出路不暢, 管網“體質弱”問題突出 “今年入汛以來總雨量較常年偏多3—4成,但區域性大暴雨多,如安鎮等地短時雨量達到區域自動氣象站歷史雨量最高位,引發大范圍積水。”市防辦主任張小穩說。從積水情況分析來看,降雨強度超過管網排水能力297處,占比56.9%。也就是說,盡管無錫市管網排水能力在全省領先,但從長遠計,必須系統解決排水更順、更暢需求,使防汛排澇“地基”更扎實。
7月,梅村工業園區、長江路沿線因暴雨侵襲,部分路段積水深10多厘米。排查發現,這里的雨水管網至河道的排水距離較長,有1.5—2公里,且管道坡度較小,導致積澇易發生。
經摸排發現,汛期全市道路、小區管網不通暢103處,占比19.7%。這主要緣于無錫市尚沒有對城市地塊開發、道路規劃建設等進行洪水影響評價,部分道路、地勢低洼地區標高偏低,排水管網設置不盡合理。對照新的雨水管網“中心城區5年一遇、非中心城區3年一遇”設計標準,市區主要道路排水管網僅約25%達到5年一遇標準,53%為1年一遇到5年一遇。此外,部分城市道路在改造建設過程中抬高路面,道路上的雨水倒灌至周邊小區,導致小區澇水來不及排,也是原因之一。
劃定雨水排放單元, 使建設、排澇有的放矢 如何解開排水不通、不暢這個“扣”?在市政府推動下,市水利、市政、住建等部門已緊鑼密鼓地系統開展規劃設計。
進一步摸清現有排水管道“家底”,開展城市內澇風險評估,是當前整治的關鍵一步。市市政和園林局首次籌劃對雨水排放開展系統化、精細化建設和管理,當前已對市區9大水利分區劃定37個一級排水片,并在此基礎上細分二級排水片、三級排放單元。“實行雨水分區管理,可結合區域匯水情況統籌安排雨水管道走向、口徑以及如何與主管道連接等,避免錯接、漏接、標高不夠等現象。”市防辦負責人說。另一好處是能綜合考慮單元內的水利工程、河網、管網、易積水點、地下空間等排水系統和承災體要素,在有積水時科學確定排澇泵車適宜安置點、排澇流量等,從而整體提升排澇能力。
住建、市政等部門將結合老舊小區改造和低洼易澇點治理,“按一個調子”統籌提升小區、道路、河道排水設施建設標準,包括新增泵站強排設施、增設雨水管網等。無錫市亦將探索建立洪水影響評價工作機制,對道路地形、管網標高等加強豎向管控。
拉長防汛短板, 使澇水加快排出 讓澇水加快排出,還需多管齊下。
增強防洪工程“體質”是減少澇水產生的基礎。市水利局將完善落實無錫水系連通規劃實施方案,加強河道拓浚清淤,打通堵點,擴大河道行洪能力。針對當前全市524座圩區部分堤段存在標準不高、堤身單薄、坍塌損壞等薄弱環節,市水利局將全面、分步推進堤防整治,并實行分級管理、市場化運作模式,對堤防加強維修養護和監管。
無錫市還將加快完善區域水文站網建設,強化基層排澇保障。市(縣)區、鄉鎮(街道)都要因地制宜配足應急排澇泵車。內澇嚴重的市(縣)區,要配備5臺以上、單臺不小于每小時800立方米的應急排澇泵車;積水范圍大的鄉鎮(街道)要配備2臺以上、單臺不少于每小時500立方米的應急排澇泵車。這樣在遇到超標準強降雨時,可減輕積水程度,縮短積水時間,減少對百姓和企業的影響。
據悉,新一輪防洪能力建設為期3年,將使無錫市在擋洪、防澇、除澇方面再上臺階。當前重點工程已進入規劃制定尾聲,部分工程將于年底前開工。
來源:無錫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