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麗水,碧波蕩漾的好溪穿城而過,勾勒出秀山麗水的靈動線條。好溪旁,蜿蜒的生態綠廊,從麗青閘腳下一路悠然鋪陳延展,串起沿線的村落、橋梁、公園、驛站,猶如一條飄逸的“綠絲帶”扮靚著這座美麗的山城。
水清岸美城靚,得益于麗水治水工作的層層推進、步步深入。近年來,浙江省麗水市始終銘記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對麗水來說尤為如此”的殷殷囑托,懷赤誠之心,謀務實之策,開拓創新,全力打好碧水保衛戰,實現了水環境質量居全省第1,17個國控斷面、18個省控斷面水質考核目標要求達標率均為100%,16個出境斷面滿足功能區要求比例100%,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100%。
日前,在生態環境部公布的2022年全國地表水環境質量狀況及排名前30名城市榜單中,麗水更是位列全國第10,系長三角地區唯一入選前10的城市。
污水零直排 ,改善水岸環境
維持優良水質,最根本的難題,在于水污染的源頭治理。麗水通過開展“污水零直排區”建設工作,下足功夫,靶向破解源頭治理難題,成效顯著。慶元縣便是麗水“污水零直排區”建設的典范地區之一。
慶元是麗水西南部的一座山水之城,其縣域內有近千條溪流,婉約流泉與山林交相輝映,水美景也美。近年來,慶元持續建設和改善流域控源截污體系,減輕污染負擔,保持水環境質量高位運行。
走進慶元縣霞帔路美食一條街,100多家餐飲店在此匯集,隨處飄蕩著美食的香味,沖擊著人們的味蕾。美食固然吸引人,可前些年,由于污水處理措施不夠到位,這條街污水橫溢,臭氣熏天,居民苦不堪言。類似污水橫流的街道不止一條,污水治理問題成為當地政府的心頭難,進行雨污分流和建設“污水零直排區”迫在眉睫。
“為此,從2021年開始,我們就聯合有關部門,對整個縣城的雨污混排、地下管網錯接、混接的情況進行了地毯式的排摸,并制定了‘污水零直排區’建設精細化方案,進行了治污‘大手術’。”慶元縣治水辦負責人介紹道。
到2022年底,慶元共投入2.15億元,新建城區地下主管網32.4公里、支管網83.5公里,累計改造立管120700米、地下管網16500米,建成了全域“污水零直排區”,實現了雨污分流、清污分流、油污分流,做到了“能分則分、難分必截”,有效減少污水排放,改善地表水環境。2022年,慶元地表水斷面水質均達到Ⅱ類水及以上,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100%。
眼下,除了慶元,麗水還有云和、遂昌、松陽、景寧、龍泉和縉云等6個縣(市)建成了全域“污水零直排區”,79個鎮(街道)、23個工業園區、108個生活小區實現了“污水零直排”。
如今,再走進霞帔路,走入麗水的大街小巷,污水橫流的現象已經不復存在,居住環境和溪河水質得到了“雙改善”。“現在,城鄉環境比以前好多了,我們都很欣慰!”麗水市治水辦相關負責人笑呵呵地說。
修復水生態,涵養溪流河湖
水生態修復是提升水體自凈能力的一項重要舉措,為進一步強化水體的自凈功能。2022年,麗水市共投入4億,進行15項河湖生態緩沖帶項目建設,有效促進了生態修復。
松陰溪的治理便是溪流進行水生態修復。
“松陰溪是松陽人民的母親河,幾千年來滋養著兩岸居民,但松陰溪也曾沖圮堤壩、損傷良田,水體渾濁,通過治水,現在松陰溪水又變干凈了,景也變美了。”家住松陰溪旁的王奶奶,望著溪水感慨今昔。
松陰溪的蛻變,緣于近年來松陽通過清淤疏浚、封育治理、建設護岸工程、生態堰壩、種植水生植物等一系列舉措,有效改善水質、修復水體生態。
“在對松陰溪進行水生態修復的過程中,我們按照自然修復理念,使這里釋放最大的生態效益。例如我們在拋石基礎護腳的間隙填種水生植物綠化,在親水平臺和擋墻之間采用干砌石及綠化護坡,并在護腳以上保留老堤,最大限度減少人為痕跡,保留河道原始風貌,構建優美的城市濱水景觀和可持續發展的河道生態系統。同時,為群眾營造親水近水的好去處。”松陽縣治水干部說。
眼下,如松陰溪般的美麗蛻變在麗水頻頻上演。一批批像“小溪流域綜合整治”“龍泉溪云和段綜合治理”“巧溪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環太鶴湖水利樞紐至高灣生態護岸工程”的涵養水源項目,正催生著碧水清波美麗上演。
發展水經濟,推進綠色共富
“治水”不僅讓水清岸綠,而且有力助推麗水“水鄉游”等產業的發展,治出了一幅水美共富的壯麗畫卷。
說到麗水“水鄉游”,怎能不提古堰畫鄉。春暖花開,行于古堰畫鄉古樸的街頭,仿若置身于一張山水畫之間,有種人在畫中走,畫在景中游的感覺。
可曾想幾年前,這里還是一個臟、亂、差的落后村,光糞坑就有100多個,全村臭氣熏天,污水橫流。古堰畫鄉的重生除了得益于當地黨委政府“建設古堰畫鄉文化產業園區”的戰略,與當地治水工作密不可分。
“水是古堰畫鄉的根。”堰頭村黨支部書記張偉武回憶。古堰畫鄉位于甌江之畔,地處八百里甌江瑰麗的河段,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稟賦讓古堰畫鄉人看到“水”的價值,也明白治水對于古堰畫鄉而言,是摘掉“臟亂差”帽子的有力之舉。
“不想落后就不能破壞‘水的價值’”幡然醒悟的古堰畫鄉人,先后關停了周邊150多家木材加工廠,拆豬欄,改旱廁,治理生活污水,嚴禁直排甌江,全面向“臟、亂、差”宣戰,并建立起畫鄉志愿者隊伍,常態化深入田間地頭、河溪沿岸開展地毯式環境整治。
隨著治水工作的深入開展,村容村貌大大提升,古堰畫鄉利用好的環境和古民居這些古樸的特色,推進村莊美化改造工程,將小山村治成了甌江濱水帶美麗鄉村風景線,農家樂、民宿、藝術家工作室鱗次櫛比,音樂節、小鎮藝術節等活動接踵而至,帶動古堰畫鄉的共同富裕之路越走越寬。
如今,古堰畫鄉村民人均年收入已從2005年的3000多元增至4.2萬元,整整增長了14倍。近300家藝術院校在這里建立了寫生創作基地,每年接待寫生創作人數超15萬人次吸引了17名院士、126家藝術家工作室入駐,年油畫產值達1.2億元,實現了“綠富美”的華麗轉身。
眼下,古堰畫鄉的水美共富經驗已在麗水遍地開花結果,一條發展水經濟激活綠色共富“活水”之路正在麗水大地蔚然鋪就。
來源:中國環境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