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西印發《江西省海綿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征求意見稿)。全文如下:
江西省海綿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
(征求意見稿)
近年來,我省大力發展海綿城市建設相關產業,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發展質量有效提高、產業集群初步形成,為我省海綿城市建設和海綿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更好支撐海綿城市建設,推動我省海綿產業發展,促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特制訂本計劃。
本計劃所指海綿產業包括直接用于海綿城市建設的材料及裝備產業(如水泥制品、新型建材、復合材料等產業)和對海綿城市功能發揮有直接影響,需實施產業結構優化、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的傳統產業。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視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省委十四屆六次全會精神,落實國家和我省關于海綿城市建設和海綿產業發展總體要求,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積極唱響海綿產品“江西制造”品牌,奮力打造海綿產業“江西高地”,促進我省海綿產業高質量發展。
(二)基本原則
1.堅持高質量發展原則。圍繞海綿產業鏈部署政策鏈、創新鏈、資金鏈,不斷增強創新驅動、協調融合、綠色生態、開放合作發展能力。著力創新動力、優化結構、做強產業、做大規模、提升層次。深化海綿產業與現代信息技術融合,引導支持企業應用數字技術改造升級。促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以及工業設計、現代物流等現代服務業與海綿產業的深度融合。推動海綿產業的智能化、高端化和服務化發展。
2.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主導的原則。運用政策手段推動海綿產業要素流動和優化,科學規劃產業布局,引導海綿產業聚集,促進優勢海綿產業和特色工業園區發展。加強戰略引領和規劃引導,實施協同精準的政策措施,促進海綿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強化企業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依靠市場化機制推動信息、資本、人才、技術等各類要素資源向海綿產業、優秀企業和優質項目集聚。
3.堅持創新驅動和綠色發展的原則。堅持企業自主創新與開放創新的辯證統一,堅持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海綿產業創新體系,發揮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重點實現傳統建材企業、機械裝備企業向海綿產業靠攏,加快創新創造,使海綿產業發展取得新的突破。堅持源頭減量、過程控制、末端循環的理念,增強綠色制造能力,重點增強海綿建材企業協同處置固體廢棄物的能力,提高全流程綠色發展水平。加強大氣、水體、土壤等污染防治,發揮智能制造技術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推進兩化融合,推廣海綿產業鏈綠色發展模式。
4.堅持產業集聚和示范推廣原則。產業集聚有利于形成規模經濟效益,提高社會分工和勞動生產率,節約交易成本,帶來技術的溢出效應和激勵創新。要在現有產業基礎上,積極延伸產業鏈、形成產業配套、補齊補強核心關鍵環節,培育企業集聚和產業集群,發揮產業集聚效應。突出萍鄉市在海綿產業發展中的試點示范作用,對其有效的做法和經驗加以推廣和復制。
5.堅持招大引強和引資引智相結合原則。堅持開放發展理念,通過招商引資、強強聯合,引進海綿產品生產企業及相關裝備企業,特別是積極吸引國內外海綿產業骨干龍頭企業落地發展。鼓勵海綿產業相關企業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促進引資與引智并重,學習和借鑒國內外先進技術,提升海綿產品及裝備的技術附加值和國際國內競爭力,做大做強海綿產業,形成可持續開放型發展的產業新格局。
6.堅持注重地方特色和差異化發展的原則。圍繞各地海綿城市建設規劃,深入剖析本地區的特色產業,實現海綿產業的發展與本地區特色產業形成內在的聯動互補,促進共同發展。認真研究本地區的特色自然資源,緊密結合海綿城市規劃設計,要以海綿城市建設急需的海綿建材和裝備為導向,因地制宜的加快要素集聚,發展具有本地方特色的海綿產業,實現海綿產業在各地的差異化發展,避免出現同質化、千篇一律式發展。
(三)工作目標
通過實施三年行動計劃,全省海綿產業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企業發展形成新優勢,產業聚集形成新格局,產業規模實現新跨越,創新能力取得新突破。按照本計劃海綿產業范圍,2018年全省海綿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為630億,通過實施本計劃,力爭到2021年,全省海綿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000億元。
1.做大做強產業。引導各地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實現錯位、協同發展;引導海綿產業綠色發展,鼓勵發展以尾礦砂、建筑垃圾等固體廢棄物為原材料的海綿產品,到2021年我省海綿建材產業產品固體廢棄物在原料占比力爭達到20%以上;提升海綿產業裝備水平,加強海綿產業裝備制造企業、相關科研單位、生產企業和應用單位的聯系和對接,鼓勵研究開發大型化、精細化、成套化技術裝備;支持海綿產業裝備制造首臺(套)研發,引導鼓勵使用本省先進技術裝備和信息化系統。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海綿產業深度融合;提高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水平,推進海綿產業物聯網探索。
2.培育企業和集群。引導傳統建材企業根據自身優勢加快向新型海綿材料制造企業和海綿產業裝備企業等方向轉型;引進國際和國內海綿產業的龍頭企業和大型企業集團;促進我省現有優質海綿產業企業成長提升。力爭用三年時間培育萍鄉、南昌、撫州、吉安4個產業集群。培育3-5個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00億元的特色產業園區,培育10家主營業務收入過10億元的海綿產業龍頭企業。
3.健全產業配套。引導鼓勵企業、科研單位加大研發投入,攻克一批基礎性、關鍵性核心技術,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標準,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支持有關單位承擔國際、國內、地方相關標準的組織編制工作,推動自主創新成果標準化。至2021年基本完成海綿產業規范標準的制訂完善工作,建立協調統一的產業標準體系。實施“互聯網+”產業集群建設行動,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到2021年,力爭形成海綿產業產品及相關裝備與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等行業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4.協力促進創新。推進產業創新體系建設,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海綿城市創新體系。通過搭建協同創新平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引進高技術企業、人才、等具體措施力爭到2021年,基本形成創新鏈、價值鏈、產業鏈良性互動、協同發展格局。培育和建設相關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等高水平創新平臺3個以上,形成省級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新增海綿產業相關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企業20家以上,引進、培育海綿產業高水平技術創新團隊10個以上。
二、重點任務
(一)著力發展產業新產品新技術
將海綿產業發展與海綿城市建設緊密結合,在借鑒國內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結合各地區資源特點和海綿城市建設進程發展海綿產業。緊扣海綿城市建設“滲”“滯”“蓄”“凈”“用”“排”六字方針,發展相關技術和產品。充分利用現有傳統建材行業產能進行優化升級和創新創造,促進企業轉型和產業結構優化;提升現有產品性能,滿足現代城市對功能性材料、產品不斷提高的要求,實現產品的高性能化、差異化和多樣化;充分利用建材行業在協同處置固體廢棄物方面的優勢,發展利廢型海綿建材產品。
1.“滲”水產業。重點開發透水性鋪裝材料,包括透水混凝土(含透水水泥混凝土、透水瀝青)、透水路面磚(含水泥透水磚、陶瓷透水磚、砂基透水磚)、植草磚、護坡磚、透水型路緣石、滲水管等。到2019年底,各主要城市透水性鋪裝產業基本成型,滿足海綿城市建設基本需求。到2021年形成功能差異化產品體系,滿足不同場景應用需求。
2.“滯”水產業。發展適于我省亞熱帶濕潤氣候特征的綠色屋頂、雨水花園、生態滯留區(生態樹池、生態滯留帶、植草溝、雨水塘、濕地等)。緊密結合我省水文氣候特點進行針對性產品設計和開發,形成具有我省特色的雨水滯留產品、設施和設備。
3.“蓄”水產業。結合現有江、河、湖泊、濕地等天然海綿體,開發輔助性蓄水模塊、蓄水池等具有蓄水功能的海綿建材產品。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固體廢棄物資源(如建筑垃圾、陶瓷碎屑)開發集水蓄水系統、硅砂蜂巢結構凈化蓄水池等,發展分布式蓄水產品和裝置。
4.“凈”水產業。開發截污凈化技術(植被緩沖帶、截污設施、雨污凈化),黑臭水體凈化技術(內源治理、生態修復),輔助性凈水材料、產品和技術(如防滲透氣磚、凈水型混凝土、多孔混凝土砌塊、一體化污水處理凈化罐,柔性生態護坡、水體微生物活化技術),基于“仿生系統”的城市河道治理等成套技術和產品。
5.“用”水產業。建立區域統一的雨水收集、調蓄、監測系統,將收集的水資源在城市中進行整體調蓄,應用于城市道路養護、產品生產、綠地灌溉、揚塵治理、工程施工等,實現水資源高效利用。重點發展集雨水收集、調蓄、監測及利用于一體的裝備和技術。
6.“排”水產業。將排水防澇設施與天然水系河道相結合,地面排水與地下雨水管渠相結合。發展移動式大流量排水裝置、大型潛水軸流泵。重點推進城市綜合管廊建設,進行雨污分離,分類處理和排放,控制城市年徑流總量。到2020年底,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到《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要求;到2021年底城市建成區30%以上的面積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到《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要求。
(二)著力推進十大產業發展行動
1.海綿產業孵化行動
引導省內各相關領域原有龍頭企業向透水鋪裝、雨水收集、滲排管道、調蓄設施、蓄凈水設施、海綿工程裝備等海綿產業轉型。邀請有實力的海綿建設和運營企業在江西設立分公司和研發基地。鼓勵海綿產業龍頭企業協作組建海綿城市建設聯合體。加強海綿產業協作,全面推進產業對接,鼓勵社會資金投向海綿產業領域。力爭到2021年底,培育形成10家以上年產值超過10億的海綿產業龍頭企業。
引導一大批中小企業向海綿板塊靠攏,抓住產業缺少的環節進行補充,不斷完善發展產業鏈,形成有力的海綿產業發展支撐。積極發展綠色、節能、環保等高品質新型材料,促進資源綜合利用, 加快推進砌塊、板材、加氣墻材、煤矸石燒結制品等新型墻體材料向輕質高強、保溫防火、節能利廢、吸水透水、隔音防噪等多功能復合一體化方向推進。大力發展多孔陶瓷等功能陶瓷和結構陶瓷新產品。節能環保產業大力發展工程承包、特許經營、技術咨詢、成果轉化、融資服務、合同能源管理、物流配送和提供系統解決方案的綜合環保服務業。積極推動海綿產業鏈向兩頭延伸,推動配套企業協同發展,構建完整的工業產業鏈,形成分工有序、相互協作、前后配套、鏈接緊密的發展格局。
2.產業集群培育行動
強化海綿產業要素集聚,依托國家和省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及地區示范項目,引導產業聚集,全面提升海綿產業集群配套水平。圍繞重點建設區域,催生建立一批延鏈、補鏈、壯鏈的配套項目,提升產業集群的產業配套水平。從政策、資金、要素、土地等方面向集群區域、龍頭企業傾斜。完善相關優惠政策和獎勵機制,鼓勵龍頭企業、優強企業圍繞產業鏈開展跨地區、跨行業的兼并重組,加快形成產業集群競爭優勢。鼓勵和扶持中小微型企業進入龍頭企業供應網絡,推動優質產品進入海綿項目采購及重點工程采購目錄。圍繞萍鄉、南昌、吉安、撫州等幾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打造多個集海綿產品、設備、建設、運維全過程配套的產業集群。
3.產業綠色發展行動
引導傳統產業進行技術和產品優化升級,加大科技投入,生產差異化、高附加值海綿產業產品。避免低水平同質化惡性競爭,化解過剩產能。各傳統產業應利用各自產業優勢,注重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通過科技創新打造產業核心競爭力。以現有龍頭企業為先導,堅持低碳化、循環化、集約化發展理念,將環境空氣質量、工業增加值能耗、工業固體廢棄物利用、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等作為企業發展的約束性要求,促進企業的綠色環保化節能生產。海綿建材及裝備企業應加強資金的投入以補齊環保設施,加快技術創新以完善生產工藝技術條件,力爭企業生產達到廢氣、廢水和廢渣的零排放標準。鼓勵有條件的海綿建材企業在利用工業固體廢棄物生產“利廢”型海綿建材產品方面有所作為。重點提高各種金屬尾礦、煤矸石、工業陶瓷碎屑、建筑垃圾等工業固體廢棄物在海綿建材中的大規模消納利用,促進海綿建材企業的綠色轉型發展。
4.企業管理提升行動
鼓勵企業加強內部管理、苦練內功、管控風險。企業應建立以財務風險管理為主線,以企業戰略為指導,以全面風險管控系統為工具,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同時,推廣先進管理模式,促進企業就能耗、物耗、技術水平、產品質量、勞動生產率等與國內外先進企業開展對標,全面提升管理水平。深化國企改革,不斷提高國企管理水平。支持國有企業集團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實現人、財、物等資源的集中高效管控和統籌優化配置,進一步建立簡潔高效的企業管理流程,健全以激勵機制為基礎的績效考核體系,制定包括風險防范和控制在內的各種內部管控制度。樹立現代管理意識,著力提升民企管理水平。幫助有條件的民營企業實施法人、職業經理人培訓和引進工程,建立規范公司內部治理機制,實現從“以業務為中心”轉為“以管理為中心”。加快“家族經營模式”的本土企業股份制改造步伐。
5.創新能力提升行動
圍繞海綿城市建設等緊迫需求的關鍵材料、技術及裝備,強化我省海綿城市建設規劃戰略導向,健全海綿產業企業創新網絡體系。支持建立省級相關工程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充分利用省內高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的研發平臺和人才優勢,集中突破一批基礎共性和核心關鍵技術。支持業態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多元創新發展。扶持中小企業成立技術研發中心,扶持發展行業性和區域性技術創新公共服務平臺,支持企業自主創新和技術改造,主動參與新興應用領域的新產品、新技術研發。重點提高功能性海綿材料技術水平,推動具有實用價值的創新成果進行產業化應用和推廣。促進創新鏈與資金鏈、產業鏈相銜接,培育一批科技創新龍頭企業,構建層次分明,梯度發展的創新型企業,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
6.標準體系建設行動
利用國家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標準體系,結合江西省實際情況,借鑒萍鄉市成功經驗,圍繞海綿城市建設規劃、設計、施工、驗收、維護以及海綿建材新產品、新裝備等進行標準體系建設,解決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無規劃引導、無技術參數、建設后竣工驗收無標準等現實問題。在標準的適用性和可操作性上下苦功,確保海面城市建設全過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至2021年基本完成海綿產業規范標準的制訂完善工作,建立協調統一的產業標準體系,切實保障海綿城市建設工程質量和實際建成效果。
7.推進兩化融合行動
以現有龍頭企業為先導,實施“互聯網+”產業集群建設行動,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結合江西省在機械制造、航天、軟件、VR等領域領先優勢,提升海綿產業相關產品生產、裝備制造等領域智能制造水平。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將智能裝備、設施進行互聯互通,數據共享。支持工業智能云服務平臺建設和大數據技術應用,鼓勵有條件的海綿產業企業開發和生產海綿城市建設“智能化”機械裝備和海綿城市建材產品生產裝備。加強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建立海綿城市智能監測與管理系統,形成在雨水收集、凈化、監測、調控及設施的維護保養、環境監控等方面具有高效協同的智慧化服務。更好地發揮海綿城市建成區對水資源智能化調蓄、監測、調度作用,實現海綿城市的智慧化運營管理。到2021年,基本形成海綿城市建設相關裝備及新材料與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等行業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8.深化開放合作行動
緊緊抓住“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中國制造2025等重大戰略機遇,加強省際產業集群對接,積極對接長三角地區。強化海綿產業招商,優化招商結構。重點圍繞基礎海綿材料、施工器材、成套裝備等海綿產業環節,開展行業性和產業鏈招商,建鏈補鏈強鏈,提高招商引資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積極引進海綿產業中的先進裝備、先進材料和技術。鼓勵有實力的企業與省內外優勢企業在研發創新、標準制定等領域開展合作。加強與金融機構的協調,加大企業合作融資支持力度。大力引進海綿產業領軍人才、留學歸國人員、科技人員,邀請國內知名的技術團隊來贛給予技術資金支持,推動組建江西省海綿產業發展研究中心。引進知名技術研究機構和單位,加強與本地海綿產業企業合作,加快推動學術科研、產業研發、檢測、推廣、應用海綿產業鏈的形成。
9.差異化發展行動
堅持因地制宜發展海綿產業的原則,堅持產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發展理念,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加強海綿產業園區與海綿特色小鎮的統籌謀劃,支持產業園區打造一批產業特色鮮明、體制機制靈活、生態環境優美、融合地方文化特色的海綿特色小鎮。以萍鄉“五陂海綿小鎮”為試點,結合海綿產業集群培育,打造海綿特色產業園區。力爭到2021年底,初步形成以萍鄉五陂鎮、南昌贛江新區、贛州蓉江新區等為代表的3-5個各具特點的海綿特色產業園區。
10.產業品牌建設行動
將我省萍鄉市海綿城市建設成功經驗向全省進行推廣,樹立海綿城市建設標桿,為各級政府海綿城市投資、建設、運營、PPP模式及體制機制創新等提供借鑒。推動成立“兩個聯盟”,以加快提升我省海綿產業的品牌力和影響力。一是以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組建江西海綿技術創新聯盟,并著重鼓勵和支持技術創新聯盟開展海綿建材和裝備的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二是成立江西省海綿建材及裝備產業聯盟,形成包含海綿城市建設所涉及的海綿建材、生產設備和工程裝備、技術服務支持等全產業鏈的產業體系,實現海綿城市建設所需海綿建材和裝備全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協調,落實政策保障。
海綿城市建設需建立在政府主導的前提下,明確責任主體,與海綿城市建設相關的各部門進行統一協調,推進相關政策落實和重大項目實施方能取得較好效果。各地工信部門要結合當地海綿城市建設情況研究制定本地區海綿產業發展工作計劃,明確發展目標,細化工作措施;推進相關政策落實和重大項目實施,強化跟蹤督查,有效解決海綿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加強與發展改革、住房城鄉建設和稅務等部門的協調配合,建立資源共享、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推動各項任務實施。
(二)完善產業規劃,做到因地制宜。
圍繞各地市海綿城市建設規劃方案。結合各地區的產業和資源特點開展對海綿產業的專題規劃研究。根據各地市城市自然環境的現狀,堅持差異化發展原則,結合各地市產業、自然生態環境、文化等特色,結合海綿城市建設規劃要求,理清各地海綿產業發展方向及發展目標。應充分考慮各地市之間存在的差異,因地制宜的進行海綿產業規劃,切忌生搬硬套,同時注重項目之間銜接和聯動,避免出現同質化競爭、產能過剩和資源浪費的現象。
(三)加強行業管理,強化監督考核。
一要強化工業和信息化部門在行業政策引導和行業監督管理方面職能的發揮。實施行業規范動態監管,引導企業加快技術升級改造,對于違反規范條件要求的企業單位進行及時有效處理。二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和民間組織在行業自律、技術引領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三要繼續完善監督驗收考核機制,細化監督考核評分標準,健全驗收考評機制,建立誠信檔案。四要運用信息化技術手段優化監測調度方式,探索建立“開放、共享、統一、高效”的調度平臺,創新監測分析模式,強化重點抽樣,提高預測預警的科學性、時效性。
(四)完善服務配套,加大資金扶持。
推動開展跨行業、跨領域的新型產學研用合作,建設關鍵共性技術攻關、融合技術標準體系制定和公共服務平臺,推動具有使用價值的創新成果進行產業化應用推廣。加強海綿產業領域知識產權保護,健全成果轉化、推廣應用等激勵機制。整合優勢資源,發展海綿產業咨詢服務業,提升裝備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切實利用現有資金渠道,加大對海綿產業發展關鍵環節和重點項目的扶持力度,充分發揮各類投資基金的引導帶動作用,重點支持海綿產業發展重點項目、龍頭企業、產業基地以及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為海綿產業相關企業提供信貸支持。采取以獎代補、貸款貼息、創業投資引導等多種方式,支持傳統優勢企業采用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轉型生產海綿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