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記者從環保部門了解到,省會已制定出臺了《2015年水污染防治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其中,今年,省會將通過實施飲用水源地保護、主要河流污染治理和建設重點水污染項目三大工程,進一步提升全市水環境質量。
目標:消滅河流“臟亂黑臭”現象
今年4月份,國務院正式印發了《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水十條”),這一號稱史上最嚴的治水方略將飲水安全提升至國家層面。而省會此次出臺的《2015年水污染防治實施方案》,則是“水十條”及有關法律、法規,并結合省會實際制定的。
其中,設定的今年目標有: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崗南水庫、黃壁莊水庫主要水質指標穩定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Ⅱ類水質標準,集中式地下飲用水源地水質穩定達標,確保我市境內南水北調水質安全,禁止超過地表Ⅲ類水體的排水進入飲用水源地二級保護區以內。
同時,要求區域水環境穩中趨好。洨河水質穩定達到省考核指標,力爭達到地表水V類水質標準;汪洋溝水質進一步改善,達到省考核指標;磁河出境斷面水質達到省考核指標,非汛期確保無水;全面實施滹沱河濕地建設和生態修復工程,實現河流水質明顯改善,非汛情不出境;消滅河流“臟亂黑臭”現象,喪失使用功能(劣于V類)的水體斷面下降15%。
此外,要求污水排放監管工作進一步加強。全市所有企業排水必須進入污水處理廠;所有污水處理廠年底前必須全部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污水處理廠污泥按國家及省有關要求無害化資源化處理。
并且,要確保完成“十二五”海河流域規劃項目。
措施:三大工程改善區域水環境質量
為實現上述目標,今年在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將以改善水環境質量為核心,注重源頭防范,加強制度監管,并將嚴格保護飲用水源清潔、強化污水處理能力、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規范傍水農村排水和垃圾管理、嚴控入河排污口。而在今年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將大力實施飲用水源地保護、主要河流污染治理和建設重點水污染項目三大工程。
1:飲用水源地保護
地表水水源地保護:實施地表飲用水水源地隔離防護工程
今年,省會將加快實施滹沱河、冶河(綿河)上游攔污、導污、治污工程設施建設,有效防范上游來水對崗黃水庫造成的環境風險。加強生物預警監測站管理運行工作,及時發現和通報有關上游來水水質情況。
同時,還將實施地表飲用水水源地隔離防護工程。建設崗南、黃壁莊水庫一級保護區隔離防護工程,禁止一切與保護水源無關的項目、行為、人員進入崗南、黃壁莊水庫一級保護區。參照崗南水庫組建水上綜合執法大隊做法,建立黃壁莊水庫統一綜合執法機構,解決黃壁莊水庫地處平山、靈壽和鹿泉三縣(區)交界,多頭管理混亂問題,更有效地打擊各類非法旅游、垂釣、垃圾傾倒等污染飲用水源行為。
加強水源地污水治理能力建設。啟動西柏坡、溫塘鎮、下槐鎮、古月鎮、小覺鎮、蘇家莊等6個重點鎮污水處理廠建設,解決污水直排對飲用水源地的影響。完善管網建設,確保平山縣城及周邊村莊所有生產生活污水全部進入污水處理廠處理。
同時,在地表水源二級保護區范圍內和地下水源一級保護區范圍內建設無公害、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和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減少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的使用。
地下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清理滹沱河地下水源地保護區河道內垃圾
清理滹沱河地下水源地保護區河道內垃圾。清理市區、正定縣、鹿泉區段滹沱河地下水源地保護區河道外垃圾,并進行集中收集處理。
嚴格項目建設環保審批,禁止在市區生活飲用水地下水源一級保護區范圍內,新建、改建、擴建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禁止在二級保護區范圍內,新建、改建、擴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
定期對污水管網進行檢測,特別是與輸水管網并行或交叉部位,嚴格防止對輸水管網或地下水造成污染。
督促石油化工企業對容器、機械、設備、管道發生泄漏的部位,提出地面防滲方案;埋地油罐和輸油管線要采取防滲漏擴散的保護措施,并設置滲漏檢測設施。防止輸送過程中的跑冒滴漏;加油站單層地下油罐更新為雙層油罐或設置防滲池,并進行防滲漏自動監測。
2:主要河流污染治理工程
將建河流水質監控發布平臺
6月底前,各縣(市)、區要制定區域水環境達標方案,確定防治措施及達標時限,明確各類水體水質保護目標,將治污任務逐一落實到匯水范圍內的排污單位,對水質不達標的區域實施掛牌督辦,必要時采取區域限批等措施。
建設石家莊市河流水質監控發布平臺,及時發布主要河流縣域出境水質監測數據,提高縣域河流水質情況的公眾知情權,7月底前投入使用。嚴格執行生態補償金扣繳標準,繼續實行河北省河流跨界斷面水質目標考核制度。
關停所有直排企業,企業污水全部進入污水處理廠處理,達到一級A標準后排放。制定河流沿線城鎮污水處理廠中水回用方案并啟動實施。年內實現滹沱河、汪洋溝、洨河排水量減少10%。
年底前,制定主城區現有鋼鐵、有色金屬、造紙、印染、原料藥制造、化工等污染較重的企業搬遷計劃或依法關閉方案。
對8條河河道沿線垃圾重點治理
對滹沱河、磁河(木刀溝)、洨河、沙河、槐河、泲河、冶河、汪洋溝等8條河道沿線的垃圾進行重點治理,嚴厲打擊違法向河道內傾倒垃圾和廢物、廢液行為,禁止向河道傾倒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工業廢棄物等各類垃圾。
啟動洨河下游河道深度治理修復工程,通過提高河流自凈能力,恢復河流生態系統。對西北水利防洪污水處理廠進行升級改造,確保年底前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建設洨河沿線村莊排污管網或污水處理廠,封堵入河排污口,禁止宿村等鄉鎮、村莊污水直接排入河道。
6月底前,完成汪洋溝沿線水質自動監測站建設工程和32家重點企業視頻監控系統建設。9月底前,完成高新區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工程,確保出水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實施經濟技術開發區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工程,出水水質穩定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
運用先進河流治理技術,引入第三方治理模式,從滹沱河長安區段以下實施生態恢復治理,形成河道生態濕地,年內水質主要指標達到地表水V類標準。
槐河、泲河確保無超標河水排出縣界,出境水質主要指標穩定達到地表水V類標準。贊皇縣、高邑縣、元氏縣污水回用率達到30%。
3:建設重點水污染處理項目
5年實現建成區范圍內污水管網全覆蓋
加快污水處理廠新建、升級改造工程,實現縣城和市區污水全部處理,并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年底前,完成全市鄉鎮級污水處理廠和管網建設方案制定工作,力爭在2020年鄉鎮污水處理率達到85%。
全面落實污水處理廠第三方運營管理,推行污水處理廠運行數據審核制度。確保現有污水處理廠穩定運行,完善污水處理廠在線監測設施和中控系統,嚴格執行在線設施驗收制度和在線數據聯網制度,污水處理廠自動監測數據要通過有效性審核,監測數據采集、傳輸、保存滿足國家減排核查要求,保存相關歷史記錄一年以上。
進一步完善污水管網建設,利用5年時間實現建成區范圍內污水管網全覆蓋,主次干道雨污全分流,確保所有污水進入城鎮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主城區3年內實現污水基本全收集、全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