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橫穿寶雞,曾經近百米寬的河道,如今密密地長滿了一人高的野草,只能在角落里看到幾米寬的細流,靜靜流淌。
一項旨在 “水資源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水權交易試驗將在這座城市進行,在寶雞市水利局的官員看來,寶雞目前還不屬于缺水的城市,但是必須要未雨綢繆,用他們的話說,“不是一定要被逼到絕路上,才開始改革,我們提前進行有什么不好?”
與較早些時候進行的義烏與東陽、北京與河北的水權交易不同的是,寶雞水權交易制度的核心是水資源在行業間的分配——“引導水資源向高效益、高效率方向轉移,工業發展反哺農業,由擬建項目業主單位投資,水行政主管部門和水工程管理單位組織實施節水改造工程,將農業節余的水量有償轉換給工業”,寶雞市水利局稱,正籌劃試點工作,第一批試點將在市內4個水庫進行。
河多,橋多,水少
盡管地處關中平原,寶雞給外地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橋——在市區穿梭,大大小小的橋梁隨處可見。
然而,河多橋多,河水卻不大,渭河已經基本上很少見到水了。
這些橋梁顯示了昔日寶雞水資源的富饒,渭河水系曾經水源充裕,水流豐沛。渭河的內河航運曾經相當發達,除了用于農業灌溉,還承擔著漕運,是西安這個千年古都重要的交通生命線。史載宋代秦嶺北麓的斜峪關曾經是造船業中心,年產木船600余艘,足見當時水路發達。
然而,寶雞市水利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09年,寶雞水資源總量為33.03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低于陜西全省平均水平,只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經測算,在現有供水條件下,寶雞全市2011年、2015年、2020年水資源供需缺口分別為2.64億立方米、3.38億立方米和4.65億立方米。
水源匱乏首先來自上游水源徑流量的銳減。“河道缺水,有些是自己攔的,也有些是上游攔的,有人為原因,也有自然原因”,一位不愿具名的當地官員說,上世紀60年代寶雞興建了渭惠渠和寶雞峽引渭灌溉工程,前幾年甘肅又修了一個大壩,這一系列的截水下來,基本造成了現在的水資源匱乏的情況。
寶雞最大的水庫是馮家山水庫,這個寶雞市城市供水和工農業生產的主要水源,承擔著寶雞市區60%的供水量,灌溉面積136萬畝,占全市有效灌溉面積的55%,涉及全市5個縣,同時向長青工業園、寶雞第二發電公司供水。馮家山水庫的水源是渭河的支流之一——千河,這些大小支流上游多建有水庫,河道幾近斷流,而渭河進入關中,高聳的寶雞峽大壩拔地而起,渭水被引入灌溉渠道。
寶雞市水利局官員說,現在寶雞的居民生活和工農業用水,都基本上不從河道取水,而是依賴于全市共100多個水庫,“因為河道里沒有水了”。
寶雞市水利局的一份考察報告稱,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寶雞水資源供需矛盾愈來愈突出,地區爭水、行業爭水矛盾不斷。這份報告認為,爭水矛盾的根源是,“長期以來,由于沒有明確的水權界定,用水管理措施相對滯后,現有用水分配模式已經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向鄂爾多斯(600295)學習
盡管存在巨大的用水缺口,但是寶雞市水利局的官員并不認為寶雞屬于“缺水城市”,理由是,“我們并不像義烏、鄂爾多斯那樣缺水,并不是被逼到那樣的境地才進行改革”,寶雞市水利局辦公室主任邢闊說。
2009年10月,寶雞市市政府對外地水權交易的實踐進行了考察。
其時,水權交易在中國早已有先例,義烏-東陽、甘肅張掖、寧夏、內蒙古、河北-北京都已先后進行各種不同模式的實踐。2000年11月,為了解決自身水資源匱乏的難題,義烏市出資2億元人民幣,一次性買斷了位于東陽江上游的橫錦水庫5000萬立方米水的永久使用權,被譽為中國水權交易市場的破題之作。
與義烏這種跨地區的水權交易模式不同的是,寶雞更關注在轄區內,如何更好地協調行業間用水分配,他們把考察地選擇在了鄂爾多斯和寧夏。
寶雞面臨的情況與鄂爾多斯相近——內蒙古自治區分配給鄂爾多斯的黃河水的初始水權為7億立方米,目前指標已全部用完,經濟社會發展所需水量只能在這7億立方米總量中調劑解決,“鄂爾多斯能源化工業異軍突起,新建能源化工工業需要用黃河水卻沒有用水指標,黃委也不批準,工業項目對水資源的需求日益緊迫,供需矛盾十分尖銳。”
而寶雞是關中-天水經濟區的中心城市之一,正迎來工業高速發展,統計顯示,2009年寶雞全市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39.1億元,增長41.7%。
#p#副標題#e#
在鄂爾多斯,寶雞市的官員看到,黃河南岸杭錦旗自流灌區面積32萬畝的輸水渠道,全部用混凝土襯砌,整齊劃一,南岸灌區襯砌渠道的資金,全來源于從2004年開始的水權轉換。當年,用1.3億立方米的農業用水向工業用水戶換取6.5億元人民幣,用做灌區節水改造,使過去畝均灌溉1000立方米水降到現在的480立方米水。
而此前,從1999到2005年,國家投入2950萬元,對南岸自流灌區進行農業節水改造,投入與實際需求相差太大,鄂爾多斯市將目光投向那些急需用水的工業企業,用“農業水”提供給工業,換取農業節水改造的費用。
寶雞市水利局提交給當地市政府常務會議的報告稱,鄂爾多斯市14個受讓水量的工業項目,由于水權轉換每年新增的工業產值達266億元。同時拓展了水利融資渠道,農業節水投入空前增長。截至2007年底,鄂爾多斯南岸灌區改造工程實際融資達6.9億元,是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國家投入到該灌區節水改造資金總和的28倍。
“這是以水定發展,高效配置水資源的一個典范,水權轉換試點有力支持了水權水市場理論,生動證明了市場機制能夠成為水資源優化配置的有效途徑。”報告稱。
水權交易
今年6月,寶雞市水利局完成了水權交易的初步設想報告,經過寶雞市法制辦進行進一步規范后,《寶雞市水權轉換管理暫行辦法》正式出臺并于8月1日開始實施,據稱,這也是陜西省第一個關于水權轉換的地方性管理辦法。
按照《辦法》,水利局將對用水單位確定“初始水權”,水權轉換出讓方必須是擁有初始水權并在一定期限內有節余水量,或者通過工程節水措施取得節余水量的用水單位或個人,“比如說,初始水權所有人擁有100立方水的使用指標,而通過鋪設管網、技術改造等方式節省下50立方水,那么,受益者在支付鋪設管網、技術改造的費用后,可以享受這50立方水用作其他用途”,寶雞市法制辦人士說,水權轉換期限最長為25年。
2006年國務院出臺的《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條例》稱,“依法獲得取水權的單位或者個人,通過調整產品和產業結構、改革工藝、節水等措施節約水資源的,在取水許可的有效期和取水限額內,經原審批機關批準,可以依法有償轉讓其節約的水資源,并到原審批機關辦理取水權變更手續。”
寶雞市法制辦官員認為,這為水權交易提供了政策依據。
受益者的支付內容——水權轉換費用,則包括治水成本和合理收益兩部分,“要首先保證節水工程建設使用,合理收益部分歸初始水權的所有人所有”。
據了解,合理收益將如何確定,目前尚未有明確辦法,“有合理的收益,才有投資的積極性,但也肯定不會像股票市場那樣炒作。”邢闊說。
而據寶雞市水利局局長常崇信稱,為保證監管,目前開放的只是一級市場,即初始水權所有者和用水戶之間的初次水權交易,以此來控制水資源用途。
陜西省社科院副院長石英說,寶雞的水權交易模式未來成效如何,還有待于市場檢驗,畢竟寶雞跟鄂爾多斯不同,沒有大量能源企業來提供水利改造的資金,“但這種探索和創新的初衷值得肯定,實際上,現在陜西省政府也有這個愿望和需求,我參加很多會議,也都有這種呼聲。”
他說,陜西的水資源是陜南多水,關中、陜北地區少水,而現在很多調水工程在陸續啟動,省內有引漢濟渭工程,跨省有南水北調的中線工程,“涉及面比較多,大量的調水是不是應該遵循市場規律,讓受益者支付一定的補償,這應該也是這個共識。”張延龍 周亞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