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沿線的7個國控、省控河流斷面,由昔日僅有1個達標,改善為現在的6個穩定達標和1個基本達標。這是江蘇省徐州市實施斷面水質達標保證金、水環境質量區域補償兩項經濟政策之后出現的可喜變化。
□利用經濟杠桿
■加大治污力度
地處蘇、魯、豫、皖接壤地區的徐州市,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江蘇段的北大門,承擔著江蘇省“一泓清水向北流”的重任。但由于產業結構較重和環境基礎設施薄弱,導致南水北調東線沿線河流的水質較差。據統計,“十一五”期間,徐州市列為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沿線主要河流的7個國控和省控斷面中,僅有l個勉強達到了Ⅲ類水的要求,其余全部為Ⅳ類甚至劣Ⅴ類水質。
面對強大的壓力,徐州市政府以體制和機制創新為突破口,把治污機制層層落地生根,倒逼各級領導強力治污。
在經濟政策創新方面,徐州市實施了斷面水質達標保證金制度。由重點斷面所在縣(市、區)黨政“一把手”、分管領導以及相關部門、鎮主要領導個人,向相關財政繳納兩萬元的斷面水質達標保證金。市政府規定,每年年度考核時,斷面水質實現穩定達標的,予以雙倍返還,不達標則全額沒收,將斷面水質達標與個人獎懲掛鉤。
徐州市還建立了水環境質量區域補償機制。徐州市政府適時出臺了《徐州市南水北調水環境質量區域補償實施方案》,以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沿線的京杭運河、房亭河等7條河流作為考核對象,實行水環境資源污染損害補償機制,沿河上下游所繳的補償資金,由市財政納入環境保護專項資金統一管理,專款用于區域水污染治理、生態修復和水環境監測能力建設。自今年3月實行以來,已收到補償金共計650萬元。
在體制創新方面,徐州市采取了兩項措施。一是實行“河長”負責制。對全市14條重點河流,實行市、縣兩級領導的“河長”負責制,徐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分別擔任了奎河、沛沿河河長,其他河道的河長分別由分管副市長和相應縣市區長擔任;二是實行重點河道一體化管理制度。為破解河道多部門管理、“多龍治水,水不清”的難題,徐州市政府專門成立了徐州市河道管理處,對城市重點河道實行一體化統籌管理,有力推進了水環境綜合整治。
□列入重大項目
■資金優先保障
為保障治污資金及時到位,徐州市政府每年將斷面達標治污工程列入全市“三重一大”項目(即重大產業項目、重大城建項目、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和關系民生大事)中,優先給予資金保障。近5年來,全市已累計投入40多億元,圓滿完成國家、省政府下達的南水北調項目建設。同時,徐州市所轄的市、縣兩級財政也持續增加投入,用于水污染防治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污染源治理和小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僅2011年就投入資金22億元,今年將計劃投入增加到30億元。
為集中優勢兵力,抓好沿線水質達標,徐州市、縣兩級政府均專門成立了南水北調達標工作指揮部,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總指揮,并從環保、水利、財政、發改、城管等相關部門抽調骨干力量,安排專門地點、專項經費、集中辦公、統籌指揮,有力保障了區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扎實開展。
□水質保護為先
■推進治污工程
在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治污達標攻堅戰中,徐州市以綜合治理為根本,全面提升水污染防治成效。
堅持源頭治理與重點保護相結合,提高水污染防治成效。徐州市對所有重點控制斷面,按照統一標準、科學規范的要求,設置斷面保護區。全面推行“兩區一站”管理模式,在斷面上下游規定范圍內劃定畜禽禁養區和船舶禁停區,設置水質自動監測站,徹底清理保護區范圍內各類污染源,取締和搬遷小碼頭66個、采砂船46艘、圍網養殖73個、大型畜禽養殖場5個,水環境整治效果十分明顯。
強化源頭污染治理,優化產業結構。徐州市淘汰近200家涉水的“五小”企業,對水環境敏感區域的規模以上企業實行關停轉遷。
完善區域尾水導流工程。規劃導流工程已建成投運,服務范圍為徐州市區、賈汪、邳州市和銅山區。為解決其他地區尾水出路,目前正抓緊實施4個縣的尾水資源化利用與導流工程。
同時,全力推進目標責任書下達的281項“十二五”南水北調治污項目,予以優先安排、重點推進、早日見效。在加快圍剿7個國控、省控河流水質斷面污染源的同時,還加大了對中小河流的水環境綜合治理力度。對20條主要支流進行水環境綜合整治,入河排污口全部封堵、河流沿線全部截污、所有污水全部入管、企業排放全部達標、小碼頭和小養殖全部取締,為7個國控、省控河流水質斷面達標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