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員就日益嚴重的水資源短缺問題發出嚴厲警告,稱形勢一天比一天嚴重,逾三分之二的城市受到影響。
在2月16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水利部副部長胡四一就日益嚴重的水資源緊缺問題發出嚴厲警告,稱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和水情,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嚴重、水生態惡化等問題十分突出,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
水利部副部長胡四一指出中國缺水具體體現在多個方面,主要包括:
一、我國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100立方米,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28%,比人均耕地占比還要低12個百分點;
二、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全國年平均缺水量500多億立方米,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農村有近3億人口飲水不安全;
三、水資源利用方式比較粗放,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僅為0.50,與世界先進水平0.7~0.8有較大差距。
胡四一還表示,不采取強有力和堅定的措施,將難以逆轉嚴重短缺和水資源形勢日趨惡化的局面。
水資源緊缺的問題,歷來就受關注,而一些經濟學家也曾經為此提出應對政策。2009年,當北京市舉行居民用水調價聽證會的時候,天則經濟研究所理事長茅于軾先生就撰文稱如果水資源供不應求,就應該讓價格上漲。茅于軾寫道:
“水價要不要漲?要看它的供應如何。供不應求就必須漲價。不光是水,一切商品都應遵從這樣的規律。我國許多城市有缺水的問題,水價上漲,促使大家減少用水,讓水用在最能促進生產的地方,最后大家的生活水平才能有所提高。因此,我同意這樣的說法:水價既要保證必要的供應,又要避免浪費。
“水有很多用途,從飲用、洗滌,到澆馬路、洗車。哪些算必要,哪些是浪費?這先要看水的供應。最后用來區分必要和浪費的,就是水價。水價高,澆馬路、洗車都會變成浪費的。即使不能完全杜絕,也要減少使用頻率。水價低,供應很充沛,天天澆馬路、洗車,也未嘗不可。問題在于,是否有其他更重要的用途。所謂重要性,就是拿價格來判斷。用得起高價水的,就是更重要的。”
雖然茅于軾這篇文章是針對居民用水來寫的,但是,十分清楚,在工業用水、灌溉用水方面,如果供求關系越來越緊張,那讓水價相應上漲也是最好的辦法。
用價格調節有兩大好處:一是能有效分配有限的水資源,真正需要用水的人,總是愿意支付更高的價格去競購,因此他必定能在市場中勝出并得到他所需要的水資源;二是能有效節約用水,哪怕是那些對環境保護、對水資源保護最漠不關心的人,也不會隨便浪費一滴水,因為那樣做的話,是要他自己掏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