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握時代、實踐和人民的新要求,就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如何系統、有效、實效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做出戰略部署,強調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這是生態文明建設里程碑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綱領性文件,它所確定的全面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時代背景、主攻方向、戰略重點、推進方式和發展目標,形成了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和政策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是美麗中國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藍圖、新路線,是又一次總部署、總動員,必將對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美麗中國夢的新起點:全面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全會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出發,從必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總基調出發,從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戰略定位出發,闡明了“中國夢與深化改革”,“美麗中國與生態文明體制”,“生態文明體制與生態文明制度”的關系,強化了五位一體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總體布局和生態文明建設歷史地位。全會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加快發展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必須“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就全會決定向十八屆三中全會作說明時指出:全會決定起草,突出了5個方面的考慮。一是適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要求,落實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戰略任務。二是以改革為主線,突出全面深化改革新舉措。三是抓住重點,圍繞解決好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回應人民群眾呼聲和期待,突出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四是堅持積極穩妥,設計改革措施膽子要大、步子要穩。五是時間設計到2020年,按這個時間段提出改革任務,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
準確把握、深刻領會十八屆三中全會建設生態文明的精神及其實質,也應當是從這個思維和邏輯視角深化生態文明建設發展戰略、發展路徑、發展重點和發展目標的認識。按照“中國夢——深化改革——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生態文明制度——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主線脈絡深化生態文明建設使命觀、方法論。即一,“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 二,全面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新舉措;三,制度建設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點;四,制度體系建設是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系統措施;五,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生態文明制度是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的決定性成果”。
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是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核心
全會指出,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制度是人類社會為資源、權力、價值和利益分配而形成的各種規則總和,它可分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前者具有強制性、階段性特點,它的創新通過立法形式或即時完成;非正式制度具有自發性、非強制性、廣泛性和持續性的特點,如倫理文化、約定俗成等。通過正式法律創新形式,可以把原來屬于非正式制度的社會規范轉化為正式的法律規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是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美麗中國夢的制度保障和路徑選擇。需要指出,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必然形成推動全社會進步的制度紅利。
第一,法律制度是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根本保障。法律制度是指運用法律規范來調整各種社會關系時所形成的各種制度。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必須由法律制度實現對生態文明制度的根本保障。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生態文明法律制度的建立,也應在完善生態立法、規范生態執法、嚴格生態司法、完善公眾參與制度等方面,形成重大突破。以近日全國人大常委會五年立法規劃公布為例,在68件立法項目中,修改土地管理法、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核安全法等,有11項涉及生態文明建設。這表明,未來一段時期內,立法和法律制度建設將成為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硬性表征,生態立法進度將明顯加快。
第二,政策機制是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活的靈魂。全會針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提出了新思路、新部署,提出了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若干政策機制和管理舉措。這其中,健全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和完善自然資源監管體制,是全會所提出的完善生態文明政策機制制度的重大改革。我們應當高度重視政策機制制度在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中的靈魂作用,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地深化生態文明體制和制度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
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落腳點
全會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要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這表明,全會把資源產權、用途管制、生態紅線、有償使用、生態補償、管理體制等內容充實和強化到了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中來。需要說明,黨的十八大強調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提出了一系列涵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生態補償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等一系列生態文明制度。它們是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
此外,法律制度體系建設要注意3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科學立法體系。要確保生態文明建設有法可依,在指導思想上實現轉變,努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立法從“生態環境保護要與經濟發展相協調”原則向“生態環境保護優先”原則轉變,切實改變生態保護從屬于經濟發展的被動地位。要加速實現從重點強調立法的數量和速度,向更加注重生態文明建設立法的質量和效果的轉變。要把人民群眾享有的環境權作為一種普遍權利,切實面對我國生態環境發展的嚴峻性,主動回應人民關切。
二是堅持依法行政執行體系。要整合執法主體,推進綜合執法,著力解決權責交叉、多頭執法問題。要建立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行政執法體制。
三是公正司法體系。要嚴懲生態環境違法犯罪行為,堅決維護生態安全。要嚴厲懲治國家工作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行為。要完善環境公益訴訟,推進環境公益訴訟,維護人民群眾環境基本權益。
這里著重就自然資源產權、用途管制、生態紅線以及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作闡述。
第一,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產權是所有制的核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一定程度上與體制不健全有關,原因之一是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的所有權人不到位,所有權人權益不落實。針對這一問題,全會決定提出健全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的要求。”全會要求,對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生態空間進行統一確權登記,形成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
自然資源產權制度的關鍵是明晰自然資源產權,并通過合理定價反映自然資源的真實成本,使市場同樣在生態環境資源的配置中起決定作用;資源性產品的價格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所反映的產品的市場價格;二是資源性產品對生態系統影響所體現的生態價值。因此,“產權——產權制度——價格機制”也應當是健全自然資源產權制度的主線脈絡。全會決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加快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價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場供求、資源稀缺程度、生態環境損害成本和修復效益。其前提就是明晰自然資源產權。
第二,健全自然資源用途管制制度。它指的是由資源主管部門用科學的方法遵循科學的規律來規劃資源用途,要求資源的所有者、使用者嚴格按確定的用途和條件使用資源的一種制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家對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行使所有權并進行管理和國家對國土范圍內自然資源行使監管權是不同的,前者是所有權人意義上的權利,后者是管理者意義上的權力。這就需要完善自然資源監管體制,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職責,使國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人和國家自然資源管理者相互獨立、相互配合、相互監督”。
第三,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紅線是指為維護國家或區域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根據生態系統完整性和連通性的保護需求,劃定需實施特殊保護的區域。生態紅線主要分為重要生態功能區、陸地和海洋生態環境敏感區(脆弱區)和生物多樣性保育區等。在傳統意義上,生態紅線更類似于發達國家的生態用地概念。全會指出,堅定不移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推動發展,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對水土資源、環境容量和海洋資源超載區域實行限制性措施。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生態紅線建設,多次強調要牢固樹立生態紅線的觀念。今年5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在整體謀劃國土空間開發布局時,要牢固樹立生態紅線的觀念,劃定并嚴守生態紅線。
第四,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全會指出,建立和完善嚴格監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環境保護管理制度,獨立進行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建立陸海統籌的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和污染防治區域聯動機制。健全國有林區經營管理體制,完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及時公布環境信息,健全舉報制度,加強社會監督。完善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實行企事業單位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責任者嚴格實行賠償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最重要的管理效能是要建立并完善適應生態文明建設新要求的環境管理體制,使環境管理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防控轉變,從控制局地污染向區域聯防聯控轉變,從單純防治一次污染物向既防治一次污染物又防治二次污染物轉變,從單獨控制個別污染物向多種污染物協同控制轉變。
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是一項重要而緊迫的政治任務。我們要立足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一歷史使命,按照全會提出的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大原則,將全會描繪的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的新藍圖、新論斷、新舉措,戰略重點、主攻方向、工作機制,注重系統性、協同性,一項一項落到實處,興起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新高潮,開創生態文明現代化建設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