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5月底,榆林當地新聞媒體發布了一則“重磅”消息:榆林當地的一家龍頭企業,因超標排放工業廢水,被市環保局處以重罰,罰款金額近百萬元,這一處罰在企業界引起不小的震動。而這只是榆林環保嚴格執法的具體案例之一。
強化執法 鐵腕治污
近幾年來,我市將投資上千萬元的山西晨輝焦化廠等50多家不符合環保產業政策的污染企業驅逐出境,并聘用有資質的公司對項目環保設施建設實施“一條龍”監督,嚴把環保設施運行關,對偷停偷排行為實行重處重罰,最高對企業的偷排行為開出了100萬元的罰單。
在連續7年的“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中,全市共出動環境執法人員34363人次,檢查企業12910家次,先后關停了251家重污染企業、200多家小煤礦;取締小鐵廠30家、小蘭炭廠273家及91家“五小企業”;斷電整改79家電石、鐵合金企業;掛牌督辦100多家環保問題突出的企業,立案查處環境違法企業1800多家,罰款4000多萬元,為遏制違法行為,維護群眾環境權益,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2008年,市環境監察支隊被國家環保部等 7部委授予“全國2003-2007年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先進集體”。
規范秩序 整合提升
整頓規范石油天然氣開發秩序。連續五年開展石油天然氣開發整治規范專項行動,對全市10個采油單位的7160個井場、1.2萬多口油井進行了排查,關閉了170多口低產油井,建成26個集輸站、34個聯合站、52個回注站,6873口油井進入管網集輸,管輸率達到了74.7%;每年回注含油廢水628.65萬噸,污水回注率達到85.6%,建成高標準“清潔文明井場”6092個,90%以上的井場實現了清潔生產。
整頓規范煤炭開發秩序。從2007年開始,對煤炭企業進行整合提升,停產整改“三證”不全的礦井100多個,責令擅自擴大生產規模的15家煤礦重新補辦了環保審批手續,限期整改了“三同時”不到位的煤礦80多家。大型礦井都建成了污水處理廠,中小煤礦建成了廢水處理設施,井下廢水處理率達到90%以上,回用率提高到50%,煤矸石綜合利用率達到100%。
清理整頓“兩高一資”企業。結合污染減排對60萬噸以下的蘭炭企業和30萬噸以下的煤礦關停取締,搬遷合并,重組整改,優化產業結構,取締了61家死灰復燃的小鐵廠、泡花堿等企業,關閉了府谷振華鐵廠等55家不符合產業政策的企業,對生產規模達不到年產60萬噸的272戶蘭炭企業實施關閉,先后關閉炭化爐595臺、淘汰產能2093萬噸。拆除了18家治理無望、擾民嚴重的榆林閩光軋鋼廠等18家企業的生產設施,搬遷了榆林造紙廠、府谷鐵廠、神木縣水泥廠等28家位于城市規劃區的重污染企業,停產治理140多家火電、電石、鐵合金等超標排污企業。
整頓蘭炭產業。通過“關小上大”的措施,騰出環境容量建設了資源循環、廢物再利用的50多家大型蘭炭企業,并延長產業鏈,走煤焦(蘭炭)、電、電石、鐵合金、金屬鎂一體化發展道路。
建立園區 循環發展
“十一五”以來,市政府十分重視全市工業園區的環保建設,在項目布局中依照廢物資源化、減量化、再利用的原則,延長產業鏈,減少污染物排放,提高經濟效益。在行業發展上,支持科技型、環保型和集約化、深加工、高附加值項目,引導企業走熱電聯產、煤電一體化、煤—焦—電、煤—焦—化等深加工的路子。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我市涌現出以中電國華錦能電廠、中電國華神木發電有限公司、神木金聯粉煤灰制品有限公司、恒源冶焦發電公司、天龍鎂業公司、金利源集團為代表的一大批“節能減排先進單位”“循環經濟示范企業”“綠色文明示范單位”“榆林市百強企業”。在這些典型的帶動下,有力地促進了全市企業實施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