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但今年我市因旱缺水的人口卻在大幅減少。據統計,今年我市因干旱出現臨時飲水困難的群眾僅為75.2萬人,而之前的2006年卻高達800多萬人。
“這主要得益于過去幾年我市對水利建設的大量投入。”市水利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自2003年以來,僅重慶市水投集團投入的水利建設資金就達到了240億元。
過去8年
建成30座“生命水缸”
據了解,市水投集團自2003年成立以來,共籌集水利建設資金280億元,投資240億元,建成水源工程30座、年原水供應能力達到了12億方,新建水廠18處、日供水能力120萬方,保障了23個區縣的城鎮供水。而僅在“十一五”期間,就完成投資140億元,占到“十一五”全市水利投資的三分之一。來自市水利局的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我市完成水利投資總額385億元。
市水投集團有關負責人說,其中鯉魚塘水庫蓄水、大足玉灘水庫主體工程完工,填補了我市無大型農灌水庫的空白;綦江魚欄咀、渝北觀音洞、銅梁玄天湖、南岸迎龍湖等一批水庫的蓄水,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地區縣用水緊缺問題。
截至今年9月份,市水投集團所屬的大中型水庫共供應原水6131萬方,同比增長340萬方,增幅14.81%。
未來5年
全市告別工程型缺水
該負責人介紹,“十二五”期間,市水投集團預計將投入近400億元用于全市水利工程建設。其中,預計投資115億元建設骨干水源工程,新增蓄引提水能力20億立方米。據介紹,骨干水源工程,包括建設金佛山、觀景口、玉灘、藻渡等4座大型水庫;續建觀音洞等21座中型水庫,新開工建設中硐橋等20座以上中型水庫。
另外,還將建設中梁水電站、金家壩水電站、茅草壩和金鳳山風力發電場等23座電源工程,新增電力裝機容量120萬千瓦。建設牛頭巖水廠、涪陵三水廠、李渡新水廠等54座供排水工程,新增供水能力111萬立方米,新增污水處理能力23萬立方米。通過這些水利設施的建設,到“十二五”末,我市將基本解決全市工程性缺水。
向綦江縣城供水的魚欄咀水庫。
今年綦江縣城居民沒缺水。
新聞縱深>
在今年的抗旱中,水利工程究竟發揮了什么樣的作用?記者采訪發現,在對抗今年旱情中,無論是主城還是區縣,水利工程都立了大功。
長江提水 大學城告別水荒
大學城,地處主城以西,位于中梁山、歌樂山,用地條件雖好,但一直都是缺水的地方。不過,在今年的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中,大學城并沒有缺水,這要歸功于市水投集團建設的最大提水工程銅罐驛長江提水工程。
市水投集團介紹,為從根本上解決中梁山以西地區缺水問題,市水投集團投資4.3億元,于2006年開工建設我市最大的提水工程銅罐驛長江提水工程,并于2008年實現對西部地區供水,該工程最大日供水能力可達26.5萬立方米,能滿足百萬人飲水,讓大學城真正告別了“水荒”。
目前,重慶大學、第三軍醫大學、重慶醫科大學、后勤工程學院等13所高校已陸續入駐大學城,累計入住師生達20萬人。“為了保障這些高校用水,今年還沒到6月份,提水泵站就開始雙機運行,這比往年至少提前了3個月。”市水投集團潤龍公司董事長李茂徳介紹。
此外,在永川區,市水投集團又投資修建了我市另一長江提水工程松溉提水工程,在今年大旱中,它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保障了城區近25萬人的生產生活用水,同時,該工程也為永川區未來的工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觀音洞水庫 為兩路城區解渴
“連晴高溫天氣,渝北兩路城區水源告急,作為主城后備水源的觀音洞水庫,于8月22日首次開閘放水,向東方紅水庫補水,解決了兩路城區30萬人的飲用水問題。”
在今年的抗旱中,渝北觀音洞水庫成了兩路城區的“解渴水庫”。市水投集團宏利公司董事長張敏介紹,兩路城區供水主要依靠兩路水廠,該水廠的儲水完全來自上游的新橋水庫和東方紅水庫。
但由于今年夏秋的連晴高溫,截至8月21日,這兩座水庫累計可供水量已不足40萬立方米,兩路水廠4天后將無足夠水源可用,隨時可能導致兩路城區大面積停水。于是,市水投集團于8月22日緊急啟動觀音洞水庫,實施開閘放水,向東方紅水庫每日補水50萬立方米,以確保該片區居民的穩定用水。
據了解,該水庫作是2006年市政府的民心工程之一,渝北觀音洞水庫總庫容4903萬立方米,年可供水量5500萬立方米,能夠滿足日供水15萬立方米的水廠源水,可為重慶主城北部片區40萬人提供安全、衛生、可靠的飲用水源。
魚欄咀水庫 綦江縣城沒缺水
“如果沒有魚欄咀水庫,今年3月綦江城就要喊渴了!”綦江縣水務局局長董志榮接受重慶晨報記者采訪時說,在不少“老綦江”記憶中,今年是綦江最旱的一年,從去年8月開始,全縣秋旱春旱連夏旱,冬春夏幾乎不間斷。截至9月18日,綦江縣降雨量僅有341.9毫米,同比下降52%;8-9月份本應是綦江的雨季,降水量卻僅有24毫米,同比減少84%。
盡管干旱嚴重,但在魚欄咀水庫周邊的三角、文龍、古南、新盛等鎮街,群眾生活用水供應充足,秩序井然。市水投集團渝綦公司總經理朱光福說,在這次罕見大旱中,魚欄咀水庫發揮了“大水缸”的作用。
魚欄咀水庫是目前綦江縣惟一的中型水庫,也是我市首批“澤渝工程”項目之一。這個巨型“水缸”總投資3.2億元,每天向外送水6萬立方米,其中向縣城供水4萬立方米,保障了包括縣城在內的4-5個鎮街、20多萬人的飲用水供應,發揮了工程抗旱最大功效。
朱光福說,2009年魚欄咀水庫正式成為綦江縣城及周邊地區飲用水源以前,縣城從通惠河中取水,正常降雨年份,能保證10萬人的飲用水供給。
重慶晨報記者 宋巖
抗大旱,水利工程都立了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