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北京市規劃委發布《新建建設工程雨水控制與利用技術要點(暫行)》(下稱技術要點),要求新建建設工程硬化面積達10000平方米以上(含)的項目,必須按照每一萬平方米硬化面積配建不小于500立方米的雨水調蓄設施。此外,新建小區綠地中至少要有50%建成可滯水的下凹式綠地。
調蓄池儲雨水12小時內排出
《技術要點》中規定,雨水控制和利用工程必須與主體建設工程同時規劃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也就是說,一個新小區在規劃階段時,就必須有雨水調蓄設施。具體的標準是:每1萬平方米的硬化面積,必須配備不小于500立方米的雨水調蓄設施。《技術要點》中還規定,整個調蓄池得在12小時之內排出雨水,出水管管徑還不能超過市政管道能力。
市規劃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調蓄池里的雨水可回收利用,將根據收集量和回用量、時間的變化規律、衛生要求等因素綜合考慮,如果沒有以上因素的相關材料,可以按先易后難的次序使用。使用順序為:直接補充水面景觀用水;經過沉淀澆灌綠植;經過簡單處理后,應用于路面和地面的沖洗;再經過凈化,作為循環冷卻水使用;經過一定設備凈化,充當沖洗汽車用水和沖廁用水。
小區路面最少高出綠地5厘米
業內專家表示,大雨能存水、小雨能吸水的下凹式綠地,被視為能留住雨水的方式之一。市規劃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所謂“下凹式綠地”,是指低于周圍道路或地面5厘米至10厘米的綠地,主要包括水池、雨水花園、植草溝、花塘、干塘和濕塘。
《技術要點》中要求,凡是涉及綠地率指標要求的建設工程,綠地中至少應有50%作為用于滯留雨水的下凹式綠地。根據本市相關規定,目前住宅小區綠化率要求在30%以上,這也就意味著,新建小區中15%的面積將是下凹式綠地。
《技術要點》中還要求,公共建筑周邊綠地與小區綠地、廣場綠地,應采用下凹式綠地,小區內的路面應高于綠地5至10厘米,當路面設立道牙時,應采取將雨水引入綠地的措施。
停車場透水率不能小于70%
海淀區雙紫園小區,因透水磚的鋪設、排水系統的完善,在7·21暴雨中安然無恙,成為居住小區的典范。不只是居住小區,在一些大型公建如奧林匹克場館中,透水磚的鋪設是重要的調蓄設施。
隨著透水磚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技術要點》中強制要求,公共停車場、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車道和建設工程的外部庭院,透水鋪裝率不能小于70%。此外,小區內的人行道、非機動車道、廣場兩側的人行步道應采用透水鋪裝地面。
市城鄉規劃標準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此前試點鋪設的透水磚曾經出現過不抗壓的問題,近幾年這類問題已經解決,推廣透水鋪裝的時機已經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