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寧市地處南水北調和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重點地區,也是國家二氧化硫控制區及環境保護重點城市。作為國家能源基地和工業城市,產業結構偏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產業結構,決定了濟寧市環境保護工作相對其他城市責任更重大、形勢更嚴峻、任務更艱巨。
今年是完成“十一五”環保任務的決戰年,也是謀劃“十二五”環保規劃的關鍵年。做好今年環保工作,對戰勝危機挑戰、加速轉型發展,為“十二五”時期環保事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濟寧市將緊緊圍繞“完成減排目標,改善環境質量,確保環境安全,促進科學發展”四項基本目標,充分發揮環保倒逼機制作用,加大污染減排力度,強化重點水氣環境治理,推進市域大生態體系建設,構建環境安全防控體系,不斷提升環境監管水平,努力實現污染物總量的持續削減和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促進轉方式、調結構,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跨越發展。
定期調度檢查
毫不放松地抓好減排措施
總量減排作為重要約束性指標,既是一項硬任務,又是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有力杠桿。必須把污染減排作為轉方式、調結構的突破口和切入點,毫不放松地抓好各項減排措施的落實。
按照“管住增量、調整存量、上大壓小、扶優汰劣”的思路,濟寧市將減排任務目標層層分解落實到減排單位和具體項目,努力做到依靠優化發展降低總量,推進環保工程削減總量,淘汰落后產能騰出總量,強化污染源監管控制總量。對重點減排項目實行分級包保制度,納入政府督察內容。完善重點減排項目月度報告制度,按月調度,跟蹤督察。加強環評審查,把好污染物增量關口。把總量控制指標作為建設項目環評審批的前置條件,堅持實行“先算、后審、再批”。凡有減排任務的企業,在減排任務完成前,不得批準有污染物排放的新建項目;凡上年審核減排任務未完成的縣(市、區),限批新增污染項目,直至完成減排任務。嚴格市場準入,強化源頭控制,防止“兩高”行業低水平重復建設,支持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新信息及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嚴格執行環境政策,把好淘汰落后關口。依法淘汰“五小”企業等落后產能,嚴防已淘汰的落后產能死灰復燃。加強執法監管,把好污染物存量控制關口。切實加強污水處理廠等重點污染源的日常監管,確保在線自動監控裝置聯網有效監控,已建治污項目正常運行,穩定發揮減排效益。
打造宜居環境
實施“治、用、保”綜合策略
為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濟寧市將大力實施“治、用、保”綜合策略,扎實推進重點流域區域水污染治理,深入開展城區大氣綜合整治,不斷提升環境空氣質量。
實施好《濟寧市2009~2010年度水污染防治深化治理實施方案》,根據環境容量執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組織開展新一輪限期治理。對方案中尚未開工建設的項目,掛牌督導促其盡快開工;已經開工建設的,實行倒排工期全力推進;對不能按時完成治理任務的企業,堅決實行停產治理。加快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和市政管網改造,新建濟寧市高新區第二污水處理廠、北湖度假區污水處理廠、濟北新區污水處理廠、任城開發區污水處理廠;實施曲阜、兗州、汶上3家城市污水處理廠中水回用工程,建立中水使用激勵機制,完善污水回用價格政策,推進污水回用工作。對重點河流,逐一制定水質達標實施方案。嚴格落實政府環境責任,對斷面長期超標的相關行政轄區,實施流域限批;對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的,實行問責制。制定完善全市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規劃,切實加強飲用水水源地監測和保護工作,確保群眾飲用水安全。
深入開展城區大氣綜合整治,突出抓好煙塵、揚塵、粉塵、異味氣體、機動車尾氣“三塵兩氣”的防治工作。對小型燃煤爐具開展集中整治行動,制定出臺城區揚塵治理實施辦法,落實建筑、道路、拆遷施工防治措施;對異味污染企業實施“退城進園”規劃,對污染嚴重、治理無望的企業關停并轉。
構筑防控體系
建設覆蓋全市域的大生態體系
環境安全是保障公眾健康、經濟安全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前提和基礎。為保障群眾的合法環境權益,濟寧市全面構筑環境安全防控體系。嚴格落實預防措施,認真做好應急準備,堅決防止嚴重污染事故的發生。強化環境應急能力建設,明確專門機構負責環境應急工作,配備專職人員,保障物質、技術、資金。加強應急演習,切實提高處置能力。全面開展環境隱患排查和整治,加強對化工企業和重金屬、核與輻射、危險廢物的監管,建立隱患排查報告制度,對存在重大環境隱患的單位,責令停產整頓。加強環境信訪工作,認真做好“12369”環保舉報熱線的信息收集及案件查辦等工作。按照“分級負責、屬地為主”的原則,建立嚴格的環境安全工作責任制,完善突發環境事件預防、處置的考核制度和獎懲制度,確保環境安全萬無一失。
為深入推進環南四湖大生態帶建設,濟寧市把提升“綠色競爭力”作為基本發展戰略,以“北湖生態新城”為核心,以“環南四湖大生態帶”為主體,以國省干道和河道為生態廊道,以各類生態濕地、森林公園為節點,建設覆蓋全市域的大生態體系。認真落實《濟寧市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建設實施方案》,年內建成8個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新增人工濕地面積達到1.5萬畝。加強農村環保工作,建立鄉鎮環保機構,大力推進生態縣市區、生態示范區和環境優美鄉鎮等系列創建工作。建立科學合理的生態考核指標體系,完善激勵機制和調控政策,為生態建設提供有力的支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