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產業基于環境保護,是推動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保障。在現代國民經濟結構中,環保產業越來越成為結構調整的重要趨向和內容,成為綠色經濟的引擎和產業技術革命的風向標。國家和我省明確把環保產業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范疇,全面順應了國際社會發展的歷史潮流,有效把握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著力點,必將引領綠色創新、綠色發展走向深入。
把握環保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內涵
環保產業主要是指國民經濟結構中為污染防治、生態保護與修復提供產品和服務支持,以滿足人的環境需求,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應該說,環保產業直接溝通了環境保護的需要、經濟發展的需要和公眾福利的需要,是有潛力有市場有前景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從環境管理與污染治理來看,環保產業為污染治理、環境監管、生態恢復和保護提供技術手段和工藝設備,是環境保護的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是推進污染減排的重要支撐。
從經濟與環境互動協調來看,環保產業本身是經濟發展的一部分,是環保優化發展的結合點。加快發展環保產業,不僅有利于加大污染防治力度、解決環境問題,同時也是倒逼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騰出和擴大環境容量、緩解資源環境壓力的關鍵舉措,對于應對金融危機、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從產業鏈延伸和經濟結構優化來看,環保產業涉及技術裝備、材料、工程等多個方面,與國民經濟許多行業有著全方位多層次的關聯,具有產業鏈長、涉及面廣、影響力大的特點。發展環保產業可以有效帶動相關產業的升級和結構調整,是能夠直接形成生產力、創造綠色物質財富的重要產業,是擴大內需、吸納就業和完善國民經濟布局的新的增長點。環保產業無疑已成為全球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優化生存環境、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保障。
理清我省環保產業發展的基本脈絡
在經濟發展的帶動、環保政策法規的促動、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和全社會環保意識日益提高的推動下,我省環保產業從上世紀70年代起步,90年代進入快速發展時期,1997年以來全省環保產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超過22%,2008年營業收入總額達1452億元,位居全國第二。目前,全省環保產業從業單位有1500余家,在水、氣、固廢領域構建了相對完備的產品和服務體系,在杭州、寧波、紹興等地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產業集聚區,并培育了省環保裝備科技創新平臺、省環保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和省環科院、菲達集團等一批創新載體和龍頭骨干,具備了良好的產業基礎和區域優勢。
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低碳經濟、節能減排等持續升溫,環保產業需求一再提高,許多國家把環保產業作為實施綠色新政的主要內容,作為后金融危機時代促進可持續發展和搶占世界科技經濟制高點的戰略抉擇。在此背景下,我國把發展環保產業擺到擴大內需和產業振興的重要位置,明確指出環保可以發展成為一個大產業,是新的經濟增長點。省政府未雨綢繆,對環保產業進行全面調研和謀劃,首次召開全省環保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大會,出臺了《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環保產業發展的意見》。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進一步從建設生態文明的高度,對環保產業發展提出了相關要求??梢哉f,我們迎來了一個環保產業大發展的春天。
#p#副標題#e# 眼下,我省環保產業規劃發展定位已經明確。一是在領域上,集中力量主攻環保裝備和產品生產、環保工程、環保服務業、資源再生與綜合利用等四個方面。二是在任務上,著力形成一批環保產業集聚區和基地,培育一批環保產業龍頭骨干企業,建設一批環保科技研發機構和創新平臺,培育一批環保產業孵化器,攻克一批環保關鍵技術,推廣一批環保示范項目。三是在目標上,力爭2015年實現環保產業營業收入480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20%左右,形成100家左右綜合競爭力較強、市場占有率較高的龍頭骨干企業,總體實力繼續位居全國前列,努力在國際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構筑環保產業大發展的有效依托
按照“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的要求,找準抓手,因勢利導,做好結合文章,充分整合各類創新要素,以形成環保產業大發展的有效依托。
與“四大”建設相結合,促進產業集聚。根據省委、省政府關于大平臺、大產業、大項目、大企業建設的決策部署和我省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總體布局,在現有特色環保產業相對集中的區域,重點培育建設杭州環保產業綜合發展、溫州固廢處置、湖州膜處理、紹興環保服務、臺州濾布產品、諸暨電除塵、玉環填料產品等一批集技術研發和集成、裝備和產品生產、工程建設和運營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環保產業集聚區和基地。并依托空間集聚平臺,鼓勵引導企業抱團合作、戰略重組,形成一批擁有自主品牌、掌握核心技術、市場占有率高、引領作用強的龍頭骨干企業,營造龍頭骨干企業和環保集聚區互促共進的良好格局。同時,發揮龍頭骨干企業技術、品牌、管理溢出效應,帶動中小企業集群發展,提高配套服務能力,著力形成大、中、小型企業配置合理、資源共享、功能互補的環保產業體系。
與環境科技創新相結合,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技術創新引領產業發展。環保產業和環境科技是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相輔相成的集合體,環境科技創新根本上為環保產業發展提供源頭支撐。必須以“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為方針,著力構建較為完善的環境科技研究體系和創新體系,大力推進環保產業技術進步。要從我省環境保護現狀和亟需解決的突出問題出發,以綜合性環境管理和污染防治技術、污染減排技術和方法、環境監測預警和監控技術為重點,加強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究開發。要暢通供需信息渠道,及時發布環保先進適用技術推廣目錄,積極開展環保科技成果展、先進適用技術現場交流會和培訓班等活動,加大環??萍汲晒D化和先進適用技術推廣力度。要以省級創新服務平臺、科創基地建設為龍頭,積極探索省市縣聯動、產學研協同的專業環境科技平臺共建共享機制,鼓勵環保企業與科研機構開展合作交流,加快科研成果轉化落地,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機制,不斷增創環保產業發展新優勢。
與加強環境執法監管相結合,拉動產業需求。環保法律法規、技術標準是環保產業發展重要的政策依托和制度保障。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及時制定修改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環境污染物排放標準和環境質量標準,加大對環保法律法規和環境標準的執行力度,形成從嚴監管、從嚴治理、從嚴查處的高壓態勢,促使企業和市場釋放對環保產業的剛性需求。堅持“三同時”制度,適當提高排污收費標準,完善環境資源價格、收費政策體系,加快實施重點污染源治污改造和提標深度治理、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現有污水處理廠的脫氮除磷、火電廠脫硫脫硝治理等工程,著力形成環保監管的全方位倒逼機制,為環保產業發展創造更大的市場空間。
與國內外經濟技術合作相結合,擴大產業投入。當前,環保產業已成為國際交往的熱點話題,發達國家不遺余力地推介他們的環保技術和環保產品,環保項目合作是大勢所趨,對支撐環保產業發展,擴大環保產業投入尤為重要。我們應堅持內外結合,擴大對外技術交流,鼓勵企業加大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提高再創新能力,緊跟國際環保技術和裝備發展的新趨勢,不斷縮小與業內先進水平的差距。要加大環保產業招商力度,積極組織環保企業參加國際性、區域性的經貿洽談和交流活動,鼓勵引進具有雄厚物質技術的國內外知名大企業及研發設計機構。同時,積極構建多元化環保產業投融資機制,推動環保技術服務和設施運營市場化、社會化,鼓勵和引導民間資金投向環保產業。
與規范提升市場秩序相結合,建立健全產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堅持政府、社會、企業“三位一體”,構建共建共享的產業服務體系。政府層面要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從行業準入、企業競爭、產品認證等角度,加強對環保產業的調控,構建統一開放、自律有序的環保產業市場。社會層面要培育發展中介組織,充分發揮其在信息溝通、技術培訓、信貸擔保、知識產權轉移和轉化等方面的作用,培育和繁榮環保服務市場。企業層面要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培養專業人才,構建現代企業制度,積聚創新潛力和發展后勁,實現滾動循環、自我增值、科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