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省禹城市,市委書記閆劍波向山東省副省長李兆前一行匯報他們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從決策到投資,從治理項目到綜合效益,真是如數家珍,爛熟于心。這是記者隨訪看到的畫面之一,也是山東省各級黨政“一把手”親自抓環保,強力推進流域治理的一個縮影。
為持續改善全省水環境質量,山東省各級各部門以堅定的科學理念,積極構建環保大格局,建立起一套科學的工作體系。省環保廳廳長張波告訴記者:“現在開始,我每月要調度各市局長,副省長每季調度各分管副市長,確保實現山東省省長姜大明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爭取年底前59條省控重點污染河流恢復魚類生長’的目標。”
“要堅信,經過全省上下的不懈努力,59條省控重點污染河流年底前全部恢復魚類生長的目標是能夠實現的,我們記憶中的有河就有水,有水就有魚,藍天、凈水、魚鳥共生的河流美景,是能夠重新回到眼前的,”李兆前在全省重點污染河流治污暨流域環境安全管理現場觀摩調度會上充滿信心地說。
堅定的科學理念
推進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是轉方式、調結構的必然要求和成果體現。要牢牢把握環境保護在轉方式、調結構中的科學定位,把環境改善與惠民生相結合。
讓河流恢復魚類生長,既是一件惠民的實事,又是人民群眾看得見、感覺得到的一項硬任務。
山東省委書記姜異康在全省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推進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是轉方式、調結構的必然要求和成果體現。”
姜大明指出,“實現重點污染河流年底前恢復魚類生長,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是省委、省政府向全省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真抓實干,務求實效,努力完成這一惠及全省人民和子孫后代的重大工程。”
“落實治污減排目標,恢復主要河流魚類生長,作為一個剛性的具有約束力的環境治理目標,將對地區經濟布局、經濟結構調整和企業行業發揮重要的倒逼作用,取得的成效也將生動地反映轉方式、調結構的成果,”李兆前在全省重點污染河流治污暨流域環境安全管理現場觀摩調度會上強調。
近年來,山東省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流域治污工作,采取扎實有效的措施,據統計,從2003年起,在全省GDP年均增長兩位數的背景下,地表水環境質量連續7年持續改善,主要河流斷面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年均下降19.3%和15.9%;與2005年相比,2009年全省104個河流斷面的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濃度分別下降了63.4%和69.1%。自2006年以來,山東已在淮河流域治污考核中連續三年贏得第一名,2008年在海河流域考核中也奪魁,在2009年海河、淮河流域考核中又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張波告訴記者,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大流域治污力度,讓59條河流恢復魚類生長的決策,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的重要舉措,是緩解水資源稀缺和水污染問題的迫切需要;是轉方式、調結構成效的生動體現;是建設水系生態保護體系的基本條件。
構建環保大格局
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人大政協監督、部門齊抓共管、社會廣泛參與的環保工作大格局,是做好流域治污工作的政治保障。
黨政“一把手”親自抓環保,在山東正成為各級黨委、政府的一種共識。
姜大明多次強調,“治污減排是重要的約束性指標,所謂約束性指標,就是完不成任務就摘掉烏紗帽的指標,是一項很嚴肅、很重要的指標。”
“我們市委、市政府始終高度重視水污染防治工作,特別是‘十一五’以來,把水污染防治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發展生態經濟、建設和諧德州’的總體要求,把環境保護與轉方式、調結構、惠民生、促發展緊密結合起來,與經濟社會發展統籌考慮、統一安排、同時部署,”德州市市長吳翠云告訴記者。
據了解,德州市政府專門成立了由市長為組長、兩位副市長為副組長的節能減排領導小組,2007年就啟動了“碧水藍天行動”,經市人大審議通過、市政府批準實施了《碧水藍天行動規劃》,健全完善部門聯動機制,環保、建設、水利、經濟、監察等部門相互配合,密切協作,實現了項目審批聯動、聯合執法、信息共享。全市上下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人大政協監督、部門聯動、企業治污、環保監管、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環保工作大格局。
副省長親自帶隊,省政府有關部門負責人參加,組織11市的分管副市長和環保局長沿淮河、海河流域查看治理好、見成效的河流斷面、污水處理廠、人工濕地、企業和自動監測站,看現場,聽經驗,學先進,比差距,這是山東省日前召開的全省重點污染河流治污暨流域環境安全管理現場觀摩調度會的主要內容,而這也是全省各級各部門合力治污的生動實例。
李兆前在會上指出,流域治污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企業達標治理、污水處理廠有效運轉、河道清淤疏浚、清潔生產、面源污染防治、河流湖泊生態修復、環境安全防控等方方面面、各行各業,由環保部門單兵作戰是行不通的。各級黨委、政府必須高度重視,大力支持,充分調動發改、監察、財政、住房建設、水利、農業、環保等有關部門的治污積極性,廣泛宣傳發動,動員全社會的力量關注環保工作,積極參與流域污染防治,形成共同治污的強大合力。
李兆前要求,省環保廳要加強河流斷面水質的監測和調度,及時將斷面水質、是否達到恢復魚類生長要求等情況報各級黨委、人大、政府、政協和組織部門。從今年6月開始,省里將對斷面水質達不到要求、沒有改善的地區實施限批,年底對沒有完成任務的市、縣實施限批。
建立科學的工作體系
積極探索流域治污的有效途徑,推行“治、用、保”并舉的流域治污理念,構建安全防控體系,逐步加嚴地方排放標準,提高全省流域治污和環境安全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山東省積極探索流域治污的有效途徑,推行‘治、用、保’并舉的流域治污理念,構建安全防控體系,逐步加嚴地方排放標準,努力提高全省流域治污和環境安全管理的效率和水平。比如‘治、用、保’并舉的流域治污理念,就是經過多年的治污實踐探索出來的,是一套環環相扣的治污體系。多年來的實踐表明,‘治、用、保’并舉的治污體系符合山東的治污實際,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各類治污工程的綜合效益,效果十分明顯,”李兆前告訴記者。
如何落實“治、用、保”措施推進流域治污工作?吳翠云對記者說:“我們強力治理流域污染,一是強化‘治’,即結構調整源頭治、提高標準從嚴治、工業點源全面治、城鎮污水綜合治、技術引領科學治、創新思路系統治,投資18.5億元對69家企業實施了污染治理技術改造;二是突出‘用’,全市有107家企業配套建設了水循環設施,全市工業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1.3%;三是注重‘保’,投資1.51億元,清淤治理馬頰河88.7公里,投資9600萬元,完成了南運河截污導流工程,兩岸污水收集后導入污水處理廠進行集中處理。”
構建安全防控體系,是維護流域環境建安全的屏障。保障環境安全,預防應當放在首位,確保能夠及時預警,一旦發生事故,能夠及時反應,進行有效處置,防止事故進一步擴大。德州市建立了“四級應急處置體系”,從車間排污口、廠區應急控制閘門、廠區應急事故池、廠外橡膠壩到攔河壩、攔蓄壩,實行層層截蓄,為有效處置贏得時間。
實施嚴格的環境政策與高效的環境監管是做好流域治污的基礎。為保障南水北調沿線的治污效果,山東省2006年頒布實施了《山東省南水北調工程沿線區域水污染防治條例》和《山東省南水北調沿線水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先后發布了海河流域、小清河流域、半島流域等地方標準。自今年1月1日起,全省流域內所有企業全部執行統一的排放要求,取消了污染行業的水污染物排放特權。
“今年一季度,全省主要河流104個斷面化學需氧量平均濃度為39.3mg/L,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7.8%;氨氮平均濃度為3.7mg/L,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5.4%,”張波告訴記者:“3月份,棗莊、煙臺、濟寧、威海、日照、萊蕪、菏澤等8個市的重點污染河流斷面已全部穩定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