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污水經過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后成為了潔凈水。 邵權達 攝
廣州市污水治理和河涌綜合整治項目完成181項 進度已過半去年以來,廣州市水務系統圍繞城鄉水務統籌、供排水下鄉、水利進城、扶助弱勢群體等重點工作,全力推進并完成污水治理和河涌綜合整治、城鄉水利防災減災、西江引水等重點民生水務工程,努力營造水務惠民良好環境,構建廣州水安全保障體系。
經過一年多的整治已得到了初步成效,部分農村周邊的水環境明顯改善。廣州市已有88條村正式完成農村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按照計劃,春節前廣州將有208條村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可以竣工,一期計劃完工率超過70%。剩下的項目確保在今年6月份全部完成。
按照《廣州市污水治理和河涌綜合整治工作方案》,廣州市將建設覆蓋白云、花都、番禺、南沙、蘿崗和從化、增城市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系統。先行對近郊污染重、位于水源保護區內、高速公路和國道旁、亞運場館附近、河涌與中心城區連通的條件相對成熟的295個村(社)進行治理,涉及農村居住人口71.5萬人,市政府安排補助資金5.89億元,除了從化以外,所有的地區按照800元/人進行補貼,從化市按1000元/人進行補貼。
在廣州市水務部門的帶領下,記者昨天來到增城小樓東境村采訪,發現這里村道整潔,空氣清新。
“以前,一到夏天蒼蠅蚊蟲到處飛,水質只有劣5類”,增城市新農村規劃建設辦主任趙潔紅告訴記者,利用一個魚塘改造而成的“袖珍污水處理廠”將東境村村民的生活污水通過管道集中到污水處理池。進行生物處理后,經過這些砂石過濾的污物,因為里面富含有機物,把花草滋養得格外艷麗,處理油污水產生的污泥曬干后可做有機肥。
處理后的水質怎么樣?記者特地走到排水口查看,只見流出來的水清澈透亮,可以再直接用于農業灌溉與魚類飼養。
據市水務局介紹,廣州市在生態型污水處理裝置建設中,主要針對大部分農村以群落式分布,或臨水而居,或依山而建,數量多,規模小,分布分散的特點,實現污水單獨收集,并探索和采用不同類型的農村分散式污水處理模式,一些建成的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利用村莊地形地勢、水塘及廢棄洼地,采用生物、生態組合處理技術實現污染物生物降解和氮、磷的生態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