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治湖要“點面結合” 全球“水專家”來支招 |
發布日期:2009/9/23 10:28:49 |
2萬條河道、323個湖蕩,星羅棋布的水域占到蘇州總面積的42.5%,但“蘇州水”也面臨著負荷過載等考驗。昨天舉行的“亞太水資源利用與保護學術研討會”上——
蘇州治湖要“點面結合”在美國,保護湖泊也難
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美國雙院士佩里·麥卡迪是環境工程和科學領域的權威,長期從事水資源保護研究,曾榮膺“世界水周”的最高獎。麥卡迪說,我們對水的使用遠遠超過對其他資源的利用,在世界范圍內,平均每人每天消耗3.5立方米的水,用來飲用和清洗,而在中國只有1.93立方米,這也說明中國在水資源使用上已經很緊張了。雖然水資源是可再生的,但是由于分布不均、水質惡化,水資源的使用成本不斷增加,調水、治水的代價讓我們望而卻步。可是反過來我們在調水和治水上花的精力越多,對氣候的影響就越大,而氣候的變化又深刻影響著水資源的地區分布。
麥卡迪說,蘇州跟其他工業時代或后工業時代的城市一樣,水體的污染成為最頭痛的問題。蘇州河網發達,又“懷抱”著太湖,流域保護的任務很重。就拿太湖來說,湖泊的水體情況與河道是不同的,河道是流動的,而湖泊是一個較為穩定的蓄水體,治理污染必須點面結合。比如我們經常說的工業污染,是點污染,我們是容易抓到的,堵截源頭就能辦到。可是農業的污染卻是面污染,對于湖泊的影響可能更長久,化肥中的成分常引起藻類的產生。防止污染肯定是首要的,而湖泊的自凈功能可以較好地修復既有污染。麥卡迪坦言,在美國,湖泊的治理也是最困難的,因為湖泊承擔的功能實在太多了。
日月潭曾現較大面積藍綠藻人工浮島做法值得蘇州借鑒
臺灣大學環境污染預防與控制科技研究中心主任駱尚廉教授,從事環境工程研究近20年。他舉了臺灣日月潭的例子。駱尚廉說,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把建設水庫當作滿足對淡水需求的重要渠道。近年來,許多水庫的水質經歷了從寡營養到中營養到富營養的過程。在中國臺灣地區,著名的日月潭,曾經一度出現較大面積的藍綠藻,相關部門就建造了兩個污水處理系統,收集和處理來自當地居民和游客的各種污染物,并將處理后的污水用于耕地,而一直被人稱道的就是“人工浮島”的做法。
駱尚廉解釋,所謂“人工浮島”就是用木條釘成一個平臺,上面栽種各種綠色植物,將之放流在湖面上,形成一個漂浮的小島嶼。“人工浮島”的做法經過10來年的測試,已經有了一些基本的經驗,比如香蒲、大安蓑衣草、蘆葦是比較理想的“吸附器”,可以大量收納水中的氮、磷等有氧物質,而經過一段時間后,把它們收割上來經過炭化處理產生的生物質炭是可以代替煤發電的。“人工浮島”平時還可作為一種景觀,成本也不高,值得向蘇州推介。
治太湖要統籌協調各功能區湖泊內的沉淀物要進行取樣
加拿大國際顧問歐格雷指出,國際組織目前在治水上都采取水資源綜合管理和江河流域綜合管理的思路。中國目前的水環境治理相關法規彈性比較大,在共同管理的水域內缺少功能區之間的協調,這方面可以通過國家宏觀計劃來進行統籌。
河海大學崔廣柏教授認為,氮、磷等有氧物質造成太湖富營養化,主要原因是由于流域內的非點污染源。我們有必要將土地、河網和湖泊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分析污染物的遷移、演變的內在規律。來自韓國慶南大學的李相千教授也認為,應該要對湖泊內的沉淀物進行取樣,因為它往往對整個湖泊的食物鏈形成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清華大學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劉翔多年進行城市水環境研究。他認為,太湖流域城市水環境的現狀就是中國水環境的縮影。中國用20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100年的路,同樣在短短的時間內承受了別人100年的問題。快速的城市化、人口急速增長、生活水平提高,環境的要求就變得愈發“苛刻”。我們有這個意識是好事,最怕就是想都沒想到。目前,當務之急就是控制工業污染。 記者 錢 怡 實習生 肖 華
|
|
特別聲明: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電話:010-88372272 E-mail:1915838305@qq.com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