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的水很清,這里的空氣非常好。”在剛剛結束的第四屆中博會上,安徽良好的生態環境給國內外的客商們留下了美好而又深刻的印象。而這一切得益于安徽持續不斷開展的治水治污行動。
科學發展:絕不要污染的GDP
安徽省委書記王金山多次強調,我們不要浪費資源的發展,不要犧牲環境的增長,不要未經環評的建設。
在全省環保工作會議上,安徽省長王三運深情地說,如果我們僅僅實現了經濟發展的指標,而環境質量沒有得到保護和改善,甚至人民群眾喝的是被污染的水,呼吸的是被污染的空氣,這樣的發展既不是我們所需要的發展,也是不可持續的發展。
今年面對嚴峻的經濟形勢,王金山書記、王三運省長在全省經濟工作會議上再次強調,保增長的任務再重,節能減排的要求不能降低、力度不能減弱,決不能再上高耗能、高污染和低水平重復建設項目,絕不能讓已經淘汰的落后產能死灰復燃。
正是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全省上下徹底摒棄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的思想,將環保放在突出的戰略位置,絕不要污染的GDP,對不符合產業政策和環保要求的,再大的項目也不能上,再高的回報也不能要。
鐵腕治污:污染物排放量雙下降
治污需要鐵腕,沒有任何情面可講。
近年來,安徽省嚴把建設項目環評關,把符合環境準入要求、落實總量指標來源作為環評審批的前置性條件;嚴把建設項目竣工環保驗收關,對不落實環評批復要求的,堅決不予驗收,并責令限期整改;建立減排預警制度。對存在減排計劃項目進度嚴重滯后的市、縣發出預警提示;對沒有完成減排任務的地區,實行“區域限批”;對沒有完成減排任務的企業,停止新改擴建項目審批,停止享受稅收等優惠政策。
以安徽省省會合肥為例,根據規劃環評,合肥市對影響城市整體環境的老企業或大力補貼技改、治污,或一舉關停、搬遷。馬鋼(合肥)公司過去日排廢水量達10萬噸,占合肥市污水排放量的一半。在合肥市財政支持下,這家企業先后投入1.1億元上馬污水治理及回用設施。如今,站在這家企業的排污口處,過去的“滾滾黃龍”早已不見,一道閘門攔住了污水,延伸向南淝河的排污溝渠一片干涸。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鐵腕治污的胸襟和魄力,我省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也連續兩年實現雙下降。
2006年,全省COD排放量45.6萬噸,認定項目減排量2.3萬噸,比上年增長2.7%。SO2排放量57.2萬噸,認定項目減排量4.4萬噸,比上年增長0.14%;2007年,在全省經濟快速增長的情況下,全省COD、SO2排放總量分別較上年下降1.1%和2.1%,排放總量分別控制在45.1萬噸和57.2萬噸,首次出現雙下降;2008年,在GDP增長12.7%的情況下,全省COD、SO2排放總量分別比上年削減4.01%和2.8%,實現連續兩年雙下降,并首次較大幅度超額完成年度減排任務(分別超額60%和180%)。
在去年召開的全國污染減排工作會議上,安徽省作了典型發言,得到環保部的充分肯定。
不遺余力:重點治理巢湖淮河
治理巢湖、淮河,安徽不遺余力。
2007年,為加快兩流域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進度,安徽省政府從省財政安排兩億元專項資金,對流域縣級污水處理廠建設實行以獎代補,每萬噸處理能力補助300萬元,當年共下撥1.62億元,對24個縣級城市污水處理項目進行了補助。2008年起,安徽省全面禁止新上向巢湖排放氮、磷污染物的項目。從今年起,全面停批向河流排放重金屬或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項目。目前,兩流域732家重點污染源全部做到持證排污。
按照兩流域“十一五”水污染防治規劃要求,目前,淮河流域97個規劃項目,完成47個,在建32個,完成投資24億元,占總投資的61.3%。巢湖流域56個規劃項目,完成18個,在建31個,完成投資26.3億元,占總投資的37.2%。
更值得欣喜的是《巢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已由安徽省政府批準實施。《方案》要求,采用當今最先進的污染治理技術,點源面源治理相結合,通過實施城鎮生活污染治理、面源污染防治、工業污染治理、生態修復、應急、科技示范、引江濟巢及水環境預警監測八大重點工程,實現巢湖流域水環境標本兼治。經初步估算,八大工程到2020年完成,總投入500多億元。
近20年的巢湖監測數據分析顯示:從2006年起,巢湖西半湖主要污染元素各項指標呈現逐年下降趨勢。2008年,巢湖西半湖氨氮較2006年下降33.4%,總氮下降11.3%,總磷下降29.4%,化學需氧量下降16.2%,巢湖水質正呈現好轉趨勢。
在推進巢湖治水的同時,《淮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體方案》也已編制,力爭到2012年淮河水質得到明顯改善。 (吳功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