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一個下午,記者站在大理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前的廣場上。眼前是碧波萬頃的洱海,綠水清風、水鳥相呼;岸邊湖水清澈見底,水中的青草、石子歷歷在目。
“現在的洱海應該是Ⅱ類水質。”陪同記者采訪的大理州委宣傳部同志說,今年1-10月份,洱海水質有8個月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前兩天,環保部部長周生賢剛來過,他把這次云南之行的主要任務概括為‘三個一’:汲取一個教訓、破解一個難題、總結一個經驗,就是汲取陽宗海污染事件的教訓,破解滇池污染治理的難題,總結洱海環境保護治理的經驗。”言語中透露著大理人對洱海保護的一份自豪。
洱海,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淡水湖泊,湖面面積251平方公里,孕育了大理近四千年的文明,被大理人稱為“母親湖”。上世紀70年代,由于對洱海資源的過度索取及不合理的開發利用,洱海灘涂和濕地大面積喪失,近岸湖濱區嚴重污染,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環境開始惡化。進入90年代,隨著洱海流域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來自洱海周邊地區的工業污染、農業面源污染、生活垃圾、旅游污染等對洱海構成嚴重威脅。1996年和2003年,洱海兩度發生大面積藍藻暴發,水質急劇惡化,引發大理飲水安全危機,洱海環保戰打響。
據大理州環保部門介紹,洱海從1997年開始進行“雙取消”,取消網箱養魚、取消機動捕撈設施,恢復人工捕撈。2000年初,大理州政府組織大理市、洱源縣及相關部門,在洱海環湖周圍開展了聲勢浩大的“三退三還”(退魚塘還湖、退耕還林、退房屋還濕地)運動。1998年和2004年兩次對《洱海管理條例》進行修訂,調高了洱海正常來水年的最低生態運行水位。2004年,首次對洱海實行全湖半年封湖禁漁。
大理州政府先后完善和頒布了洱海水污染防治及入湖河道垃圾污染物處置、灘地管理等一系列辦法。從2003年開始,污水處理和截污工程建設步伐加快。建設了環洱海綜合截污干管和城市排污管網,新建2座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6萬立方米,城市污水處理系統初具規模。推進入湖河道和村落垃圾處理工程,綜合治理蒼山十八溪、波羅江等河流,建成40個村落污水濕地處理系統。全面推廣“農村定時定點收集清運垃圾”模式,初步建成了農村垃圾收集、運輸、處理網絡。
通過調整行政區劃,大理州將原隸屬洱源縣的兩個鄉鎮劃歸大理市,整個洱海由大理市統一負責管理,洱源縣則負責洱海的源頭水質保護。理順管理體制后,建立起由州委、州政府對各級各部門實行重獎重懲的目標責任制。取締洱海周邊石灰窯、簡易廁所,取締面山采砂、取石。實施流域“三禁”,在流域內104個自然村全面禁牧山羊,實施流域禁磷(含磷洗滌用品)、禁白(塑料制品)。2006年9月在大理市轄區啟動禁止生產、銷售、使用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和有毒有害不易降解塑料制品工作。
2007年,《洱海流域保護治理規劃(2003—2020)》通過評審并獲省政府批準。同年4月,“中國大理洱海湖泊研究中心”成立。大理還啟用了以洱海保護為重點的中小學地方環保教材,環保教育從娃娃抓起。
采訪中記者注意到,目標責任制是洱海治污的關鍵。從2003年開始,大理州開始層層建立重獎重罰的目標責任制。目標責任制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在大理州與云南省政府簽訂《洱海水污染綜合防治目標責任書》的基礎上,市、縣和州里簽,鄉鎮和市、縣簽,村委會和鄉鎮簽,村民小組和村委會簽。目標責任制實行層層風險金抵押和一票否決制,明確指出凡經考核未完成保護治理目標任務的,一罰票子,二摘帽子。
在簽訂的《責任書》中,記者看到,每一個村委會、每一個部門的目標責任,被具體落實到了一條條湖濱帶、一片片灘地、一段段河道,甚至一個個垃圾池上。
“目標責任制使洱海保護由以前只是州委、州政府、環保部門的事,變成了各級政府和部門的責任,鄉鎮、村委會、自然村,不再是旁觀者,而成為了環保的主體,最基層的力量發動起來了。”大理州環保部門的同志這樣闡述目標責任制的好處。
據介紹,大理州的各級領導干部把壓力變成動力和合力,把洱海保護治理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在第一輪2003-2006年的目標責任中,沒有一個單位、一個領導因為完不成目標受到處罰。
“‘洱海清,大理興’,洱海保護對大理的發展具有軸心、紐帶作用和突出的標志性地位。”大理州委書記劉明說。目前,圍繞實現洱海Ⅱ類水質這個目標,大理的洱海治污工作實現了將湖內治理為主向全流域保護治理轉變,專項治理向系統的綜合治理轉變,以專業部門為主向上下結合、各級各部門密切配合協同治理轉變。
12月1日,環境保護部在大理召開洱海保護工作經驗交流會。環保部副部長張力軍把大理的洱海保護模式總結為五大經驗:循法自然、科學規劃、全面控源、行政問責、全民參與。他說,“這些經驗值得全國其他地方學習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