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科技周”即將于5月中旬到來,省城各大實驗室、科技館都將“敞開懷抱”迎接市民參觀。在眾多科研機構中,科學島一向最有魅力,但又最具神秘感。很多人知道科學島上的“人造太陽”,卻不知道島上已經建成了20多個裝備優良的實驗室、研究中心和10多個大型技術物理實驗平臺,其中不少還是國家或省部級重點實驗室。
這些實驗室里的“寶貝”,有的助力衛星飛船上天,有的為人類未來描繪藍圖,有的則與當下生活息息相關……連日來,本報記者鉆進科學島上的特色實驗室,與科研人員對話,領略科技之美。
本報訊 巢湖上,一個個天藍色的浮標格外引人注目,這是藻類在線監測與藍藻水華預警系統,是巢湖水質的安全衛士。浮標夜以繼日地向“身下”的巢湖發射不同顏色的光,光照下的藻類活細胞會釋放出一種非常微弱的熒光,而這種熒光會隨著光照顏色出現強弱的變化,根據這種變化就能夠知道巢湖中藻的種類和濃度。
藍藻一直是巢湖的心腹大患,一般監測需要工作人員現場取樣,將樣品帶回實驗室里通過專門的檢測儀器進行測量,才能知道藻類的狀況。這種方法費時、費力、費錢,而且無法在夏秋季節應對藻類在短時間繁殖聚積成災的事件。近日,記者專程前往從事環境光學監測技術研究的中科院安徽光機所環境光學研究中心,在這里記者看到,科研人員研制出一種名為便攜式水體藻類原位熒光快速監測儀的儀器,可以快速監測湖、庫水體中藻的種類和數量。
趙南京研究員告訴記者,這種技術是利用藻類活體細胞的葉綠素熒光光譜,結合多組分光譜解析算法,可同時實現水體藍藻、綠藻和棕藻等多種藻類的實時快速分類監測。利用該技術研制的便攜式水體藻類原位熒光快速監測儀已經在我國南極科考中得到應用,用來測量南極部分水體的水質。
現在,這項技術被試驗于巢湖藍藻的監測,為此研究人員還造出了一個胖胖的浮標。挺著圓滾滾肚子的浮標被放在巢湖里,在浮標的身下,裝有藻類、水質多參數分析儀等監測儀器,監測的數據通過浮標肚子里的GPRS 無線發射器實時發往科學島的監控中心。這樣科研人員坐在辦公室就能隨時掌握巢湖的藻類及其它水質的變化情況。另外,浮標周邊還貼有太陽能板,為全身上下的儀器供電,這樣的浮標在無人值守情況下,也可以全天候地守護巢湖的飲用水安全。
趙南京說,這種在線水質監測平臺,在全國范圍內研究也不多。“它能讓環保人員實時了解水質狀況,就像電子眼24小時緊盯著藻類變化,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