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種技術能把人類排出的污水轉化為高效能源,這是否意味著今后的“污水處理廠”可以改名叫作“污水能源廠”?它能否用于工業生產和居家生活?它的出現將給新能源產業帶來怎樣的變化?帶著疑問,記者專程來到設在北京的聯合國國際生態安全合作組織,采訪了該組織總干事蔣明君博士和這項技術的發明人鄧楚柏先生。
像水一樣的“海逖富”一點就燃
在國際生態安全合作組織辦公室,記者看到了神奇的“海逖富”:像自來水一樣的純凈透明,無色無味。倒在碟子里,用打火機點燃,發出淡藍的火焰,沒有一絲煙氣。
“海逖富”是英語高效能源燃料(High-energy Fuel)的諧音,科學名稱是“微生物碳捕獲生態燃料”。
“它的熱值比普通柴油還要高,燒5公斤水用柴油要5分鐘,而用它只要4分鐘。”蔣博士介紹,“海逖富”燃燒時熱值高達9000至13000大卡,而1千克標準煤熱值只有7000大卡,能直接代替日常所用的煤氣、液化氣,且不會自燃,不揮發,必須用明火才能點燃,使用起來也非常安全。
蔣博士還告訴記者,人們目前正為處理廢棄物投入大量資金。而“海逖富”的原料來自人們生產、生活中所排泄的廢棄物,既處理了污水,又能生產燃料,是利用垃圾滲濾液、城市污水、工業污水等污水,通過多種微生物發酵而生產出來。
用微生物捕獲陽光空氣中的“碳”
污水注入江河,不但污染了水源,還造成各種微生物在水中繁衍、寄生和漂浮。這些微生物能在自然條件下衍變,捕獲陽光和空氣中的碳元素,創造出一個極端環境中的循環系統。“正是通過對這些在極端環境中微生物的生命特征的感悟,我開始了自己的研究。”技術發明人鄧楚柏說。
最近一本名為《拯救地球的十項技術》的書中稱,人類如使用10種新技術,可使地球避免毀滅性的氣候災難,其中之一就是“碳捕獲技術”。
鄧楚柏是泰國華僑,在垃圾堆里摸爬滾打了30多年,堪稱環境和垃圾處理方面的專家。“海逖富”的研發,就是始于他發現了高濃度污水中的多種微生物群落具有的可燃性。
“1992年,我在研究無害化垃圾處理過程中,有一項利用污水對各類粉碎的垃圾進行分類處理的技術。讓污水在全封閉的環境下進行循環。在循環過程中,上層管道發出了濃濃的醇類氣體,導出后用火柴一點即燃,后來用燃燒爐具試驗,連續一個月火力不減。這使我認識到質變的污水中一定含有某種燃燒元素。而這種元素,就是微生物轉換的碳元素。”鄧楚柏告訴記者。
5年前,蔣博士在國家環保總局參加鄧楚柏的“城市垃圾無害處理項目”研討會時,了解到這種技術:“當時他跟我講,污水可以轉化成微生物燃料,我理解他,相信這是真的。”
蔣博士致力于生態安全和環境保護事業16年,對這方面的高科技項目有著高度的關注和敏感。一項可能開辟未來能源新途徑的研究課題,在鄧楚柏、蔣明君、李世良等一批專家的參與下,悄然拉開了序幕。
讓“污水處理廠”變身“污水能源廠”
“生產1噸‘海逖富’,成本不到400元,而目前市場上,1噸酒精價格達到3000多元。”蔣博士告訴記者,除了生態效益,它還有巨大的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
目前“海逖富”研發階段已經告一段落,即將進入產業化。蔣博士告訴記者:今后將依托在東莞的微生物生態能源研究所,開發三種類型設備。“一種針對社區、農村和一些企業,生產小型設備,大約投資在1000萬元人民幣左右,一天能生產燃料16噸。第二種屬中型設備,針對中小城市、鄉鎮,投資4—5千萬元,一天能生產燃料160噸。第三種將針對具備大型污水處理廠的大城市,投資大概1億元左右,生產量達到每天1600噸。”
作為國際生態安全合作組織的主要領導人,蔣博士清楚地認識到這種燃料將對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產生深遠影響,“就這項技術而言,對于保護生態環境,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特別是新能源開發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它填補了世界微生物能源領域的一項空白,而這項技術是由中國科學家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