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政府日前印發建設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十四五”規劃。規劃將河北劃分為環京津生態過渡帶、壩上高原生態防護區等5個區域,提出聚焦對接和服務京津,突出承接疏解合作功能和環京津重點區域綠色發展,加快重大國家戰略落地見效,全力推進協同發展向更深層次、更高水平、更大成效邁進。
規劃要求,高水平保護重點區域生態環境,推動廊坊“北三縣”與北京通州區生態環境共建共治。
環京津生態過渡帶包含27個縣市區
規劃根據《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河北省主體功能區規劃》等,綜合考慮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生態系統特征,以縣(市、區)為基本單元,將河北分為環京津生態過渡帶、壩上高原生態防護區、燕山-太行山生態涵養區、低平原生態修復區、沿海生態防護區5個區域。其中,環京津生態過渡帶位于華北平原北部,包括廊坊、保定、滄州和定州、雄安新區的27個縣(市、區),主體生態功能是為京津城市發展提供生態空間保障。
實施跨界河流治理重點工程
在高水平保護重點區域生態環境方面,規劃推動廊坊北三縣與北京通州區生態環境共建共治。圍繞服務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完善統一規劃、統一政策、統一標準、統一管控協同機制,建設高效一體基礎設施網絡,加強產業協同合作,共同打造自然優美生態環境。建立健全北三縣與通州區生態環境日常監測、監管執法、應急響應等聯動工作機制,持續推進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組織開展聯合執法行動。統籌推進潮白河、北運河等主要河流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生態廊道保護與修復工程,協同共建大尺度生態綠洲,構建由森林公園、郊野公園、濕地、水系組成的復合生態系統,形成綠色游憩體系。到2025年,助力北三縣建成定位明確、特色鮮明、職住平衡的城市新組團,打造新時代高質量協同發展的典范。
規劃要求,系統提升區域生態環境品質,實施京津冀跨界河流治理重點工程。針對北三河水系,薊運河重點消除劣Ⅴ類水體,提升河道生態水量;加強潮白河生態廊道保護和河道生態修復,保障下游生態流量,中下游重點提升農村及城鎮污水處理水平,廊坊市主城區及北三縣污水處理廠執行北京市《城鎮污水處理廠水污染物排放標準》(DB11/890-2012)B標準;北運河重點在保持現有水量的前提下,解決污水收集處理系統不健全、底泥內源污染、水生態系統受損等問題,確保水質水量達標,保障北運河順利通航。
強化臨空經濟區生態支撐
規劃要求,強化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生態支撐。圍繞“大臨空”經濟區理念,協同雄安新區、首都機場臨空經濟區、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天津濱海新區等,明確生態環境準入條件,打造現代化綠色臨空經濟區。優化生態安全格局,加大營造林和濕地恢復力度,形成林水相宜、綠色秀美、融合一體的生態格局,恢復永定河沖積扇平原地區主要生態功能,重構生態空間體系,提升區域生態品質。統籌環首都生態帶和北京綠楔建設,依托自然生態要素和人工要素,構筑連片森林,實現生態空間的互聯互通,重構水林田濕生命共同體的生態空間體系,提升臨空經濟區廊坊片區森林覆蓋率。
據11月23日廊坊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的發布會顯示,截至10月31日,廊坊空氣質量綜合指數4.38,同比下降7.59%,PM2.5濃度為3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2%,超省定目標任務9.2個百分點,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根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1月至10月水環境質量數據,廊坊9個國省控斷面全部達到或優于地表水Ⅴ類水體標準,城市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為100%,水環境質量穩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