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建筑與小區坡度小于15%的建筑屋頂宜采用綠色屋頂。近日,《溫州市建設項目海綿城市設計要點》(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正在市住建局網站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也可稱之為“水彈性城市”: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傳統城市的建設模式,處處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設施來排水,往往造成逢雨必澇,旱澇急轉。根據《征求意見稿》,溫州的城市建設將強調優先利用透水磚、綠色屋頂、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等“綠色”措施來組織排水,既避免了洪澇,又有效收集雨水。《征求意見稿》對建筑與小區類建設項目、城市道路類、城市綠地與廣場類、城市水系類、工廠與倉儲類提出了海綿城市的設計要點。
如對建筑與小區類的海綿城市設計,《征求意見稿》提出,有景觀水體的建筑與小區,可利用景觀水體作為地面雨水調蓄設施,且景觀水體宜采用非硬質水池及生態駁岸,并搭建良性穩定的水生態系統,景觀水體水源應優先采用雨水。建筑與小區雨水收集回用系統收集的雨水可回用于建筑與小區生活雜用水、綠地澆灑、道路沖洗和景觀水體補給等。對新建建筑與小區坡度小于15%的建筑屋頂宜采用綠色屋頂。綠色屋頂分為簡單式和花園式,是采用在屋頂覆土或用容器的方式蓄滯雨水的設施,不僅能凈化雨水,還可以減少大雨時地面排水設施的壓力。
根據《征求意見稿》,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新建的建筑與小區(除沿街商鋪一側外)應優先采用雨水立管斷接方式,將屋面雨水引入周邊綠地內小型、分散的低影響開發設施,或通過植草溝、雨水管渠將雨水引入場地內的集中調蓄設施。
《征求意見稿》還提出,道路人行道宜采用透水鋪裝,非機動車道宜采用透水瀝青、透水混凝土路面等透水性材料。市政道路綠化帶宜低于路面10~30厘米,宜采用下沉式綠地、生物滯留設施、植草溝等低影響開發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