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山東省和河南省共同簽訂了“魯豫有約”——《黃河流域(豫魯段)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以下簡稱《補償協議》)。根據協議要求,以兩省交界處劉莊黃河干流跨省界斷面的水質年均值及3項關鍵污染物的年均濃度值進行“對賭”,數額達1億元。
黃河作為我國的母親河,流域范圍極廣,途經9?。▍^)。而黃河污染治理一直都是沿岸省份的難點。多年來,黃河流域的多個省份不斷探索新的治理模式。究竟是什么驅動處于黃河中下游和下游的河南省和山東省簽訂這份“對賭”協議?黃河治理有哪些問題亟需解決?此次協議將對黃河治理起到什么積極作用?中國城市報記者對此進行采訪分析。
黃河入海口。山東省東營市委宣傳部供圖
協議對誰更有利
“河南省把水質治理好了,就當山東省花錢治水;河南省沒把水質治好,把錢補償給山東省來治。”一位網友這樣評論,道出了《補償協議》的意蘊。
具體來看,這份協議對誰更有利?先來看看《補償協議》中的條例是如何設定的。
《補償協議》中提到,水質方面,若水質全年均值達到Ⅲ類標準,雙方互不補償;水質年均值在Ⅲ類基礎上每改善一個水質類別,山東省給予河南省6000萬元補償資金;水質年均值在Ⅲ類基礎上每惡化一個水質類別,河南省給予山東省6000萬元補償資金。
污染物方面,控斷面3項關鍵污染物——COD(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年度指數每同比下降1個百分點,山東省給予河南省100萬元補償;每同比上升1個百分點,河南省給予山東省100萬元補償,該項補償上限為4000萬元。
《補償協議》自簽訂之日生效,直至2022年。以一年為期限,《補償協議》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高達1億元的“對賭”數額。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水資源學院教授韓宇平對中國城市報記者表示,協議對橫向生態補償制訂細化到具體水質指標,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從形式上來說,該協議是雙方意愿的達成,是公平協議,但實際上對山東省更為有利。“因為目前黃河的水質從Ⅲ類改善為Ⅱ類需要上游省份巨大的投入,河南省需要密切關注上游省份山西省、陜西省界斷面的水質狀況,河南出省斷面達到Ⅱ類水質是有一定難度的。”韓宇平說。
與此同時,河南省生態環境廳財務審計處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河南省與陜西省、山西省,也將開啟省際協作治理黃河,簽訂類似協議,目前正在進一步對接商討。”
業內專家普遍認為,長遠來看,《補償協議》對于加快構建上中下游同治格局,為沿黃各?。▍^)進行類似的橫向生態補償協議簽訂提供了范本。如果協議得到嚴格執行,顯然有利于黃河水質的改善,對各省聯動治理黃河污染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黃河生態治理道阻且長
黃河流經全國9?。▍^),是中國第二大河,但每年徑流量僅占全國河川徑流量的2%;總量不到長江的7%,人均占有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7%。
即便如此,黃河以2%的年徑流量承擔著全國12%的人口、15%的耕地和沿河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務。極為有限的黃河水是沿途各省區市生活和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
有限的水資源沒少讓黃河沿岸各省區市“你爭我搶”。如今,河南省和山東省作為黃河流域相鄰省份,水質提升與污染治理成為兩省之間博弈的新命題。
韓宇平向記者介紹,黃河流域目前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基本囊括了黃河全流域,生態治理刻不容緩。“黃河上游局部地區生態系統退化,水源涵養功能降低;中游水土流失嚴重,汾河等支流污染問題突出;下游生態流量偏低,河口濕地萎縮。黃河流域的工業、城鎮生活和農業面源三方面污染,加上尾礦庫污染,使得黃河劣V類水質斷面超過10%,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韓宇平說。
在此背景下,多年來,黃河治理行動不斷,韓宇平向記者列舉了三方面的主要治理成效:“一是水沙治理取得顯著成效,防洪減災體系基本建成,黃河含沙量近20年累計下降超過8成,實現黃河20年不斷流。二是生態環境持續明顯向好,三江源等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加快實施,上游水源涵養能力穩定提升;中游黃土高原蓄水保土能力顯著增強,如陜西省的森林覆蓋率由13%上升為43%,實現了‘人進沙退’的治沙奇跡;下游河口濕地面積逐年回升,生物多樣性明顯增加,鳥類由1990年的187種增加到目前的367種。三是發展水平不斷提升,鄭州、西安、濟南等中心城市和中原等城市群加快建設,沿黃河9?。▍^)1547萬人擺脫貧困,灘區居民遷建工程加快推進,百姓生活得到顯著改善。”
黃河的干流從青海開始,流經9個省及自治區,最后在山東省東營市流入渤海。經多年治理后,東營在黃河口特別為鳥類打造了生態島,生態廊道草肥水美、遠離人群,為珍稀鳥類提供了絕佳繁衍地。在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黃河口已成長為我國暖溫帶最完整、最廣闊、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每逢秋冬時節,數百萬只候鳥在這里棲息、補食、越冬,堪稱“鳥類的國際機場”。
黃河生態需協同治理
推動更多省份參與其中
橫向生態補償即同級的、地方政府之間的生態補償關系。
2020年4月,生態環境部、財政部、水利部等聯合出臺《支持引導黃河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實施方案》,提到“跨省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建設以地方補償為主,各地要積極主動開展合作,強化溝通協調,盡快就各方權責、跨省界水質水量考核目標、補償措施、保障機制等達成一致意見,推動鄰近?。▍^)加快建立起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
《補償協議》的簽訂,是貫徹《支持引導黃河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實施方案》的具體舉措,也體現了河南、山東兩省在落實國家大政方針方面的積極作為。
值得注意的是,河南省和山東省的“對賭”,并非全國首例流域補償協議。早在2011年,為保護新安江水源,國內第一例生態補償試點就已出現:浙江省和安徽省約定,在監測年度內,以兩省交界處水域為考核標準,處于黃河上游的安徽省提供水質優于基本標準,由下游的浙江省補償安徽省1億元;劣于基本標準,則由安徽省補償浙江省1億元。此后新安江流域水質改善明顯。
據了解,此次河南省、山東省簽訂的生態補償協議,是黃河流域第一份省際橫向生態補償協議。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補償協議》還有許多值得完善的地方,且需要更多省份積極參與其中,才能實現黃河生態高效協同治理。
韓宇平說:“一是本協議的補償金額具有象征性,與上游地區改善水質進行的大量投資不成比例;二是本協議只規定了水質改善目標,沒有提到水量目標,沒有涉及水權交易等內容;三是本《補償協議》簽訂只是河南、山東兩省的雙方協議,沒有流域管理機構的參與,這對于協議的執行會受到影響。今后相關補償協議的簽訂若能有流域管理機構的參與則更為妥當。”
韓宇平建議,未來黃河流域還要逐步探索生態產品價值計量,推動橫向生態補償逐步由單一生態要素向多生態要素轉變,建立排污權、水權、碳排放權交易等市場化補償方式,形成完善的生態補償政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