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至17日,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2021年會暨城鎮水務技術與產品交流展示在重慶(南坪)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城鎮排水防澇”“海綿城市建設”等成為年會熱點話題。
會議期間,中國科學院院士夏軍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任南琪、鈕新強、馬軍以及市內外多位知名專家,針對如何保障山地城市輸水安全、排水設施運行安全、優化污泥處置利用、村鎮供水安全等重慶城鄉供排水難點焦點問題,“把脈問診”、出謀劃策。
中國工程院院士、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任南琪表示,重慶有著特殊的地形地貌,地表水資源相對貧乏,可以通過“海綿城市”的建設,解決城市發展中面臨的“水”問題。
據悉,早在2016年,重慶就成為國家“海綿城市”建設的首批試點城市,而兩江新區悅來新城就是建設“海綿城市”的先行試點區。
根據調查,全國城市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總體達標率90%,農村總體達標率74%。城鄉差異較大。“‘十四五’期間是水利工程補短板的集中攻堅期,要以國家水網建設為核心,加快形成系統完備、科學合理的水利基礎設施體系。”中國工程院院士鈕新強認為,建設國家水網是保障城鄉供水安全的根本之策,包括重慶在內的省市要立足跨流域水資源空間均衡配置,進而縮小城鄉區域間供水差異。
針對“健康水”的相關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曲久輝表示,網絡上鋪天蓋地的健康水是一個“偽命題”,世界衛生組織并沒有制定健康水的具體標準。在他看來,健康的飲用水沒有商家推銷得這么復雜,就看三個指標:達到國家標準、沒有健康風險、口感好喝。只是目前飲用水水質面臨著生物安全、化學安全、復合污染等多重挑戰。
“飲水安全是城市發展的重要任務。”中國工程院院士馬軍認為,隨著城市高速發展,飲用水水質安全直接影響投資環境和經濟發展。提高城鎮供水安全可靠度、降低飲用水安全風險成了城市發展中的重要任務。
馬軍建議,保障飲用水安全,首先要開發出水源水質動態檢測傳感器和智能化監測系統以及無動力綠色膜處理技術,高效去除水源中的重金屬、微生物;其次,管網規劃與改造中需要降低水齡,減少壓力突變,通過智能化供水減少停水與水質突變的問題。
會議期間,發布了《城鎮水務2035年行業發展規劃綱要》和《中國城鎮水務行業年度發展報告》。同時,還舉行了《長江經濟帶水循環與城市群綠色發展》《飲用水安全保障技術對策》《地下基礎設施水災變防控技術與工程應用共享平臺建設》等8場特邀報告,“城鎮水環境”“建筑給排水”“城鎮排水防澇”“海綿城市建設”“智慧水務”“城鎮水務發展投融資”“鄉鎮水務發展路徑與技術”等16個分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