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6日,在安徽省安慶市,安慶江豚巡護隊的隊員們駕船在長江上巡視。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如今,55歲的漁民王根德不再駕著漁船在長江上捕魚,而是開著一艘30多米長的工程船提供港口服務,不時能看到船尾有魚兒躍出水面。
“看來我們‘洗腳上岸’后,魚兒也慢慢回來了。”來自安徽省安慶市大觀區十里鋪鄉袁江村的王根德說。
綿延6300公里的長江是中國生物多樣性最具典型性的一條生態河流,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孕育了豐富的水生生物資源。但長期以來,因為高強度的人類活動影響,長江珍稀特有物種持續衰退,經濟魚類資源量接近枯竭。
王根德家世代打魚,經歷了長江漁業資源的衰竭。“20世紀80年代,我們每天能捕100多斤魚,很多是大魚,但是2000年以后,每天不到20斤魚,鰣魚、河豚這些種類再也沒捕到過。”他說。
數據顯示,長江干流每年的天然捕撈量已從1954年的42.7萬噸降至近年的不足10萬噸,僅占中國淡水水產品總量的0.32%。
為了恢復長江生物多樣性,根據中央總體部署,2020年1月1日,長江流域332個水生生物保護區已按期實現全面禁捕。2021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將實行為期十年的常年禁捕。
在數十萬漁民退捕轉產的浪潮中,2019年,王根德和村里的500多位漁民告別了賴以為生的漁船和漁具。“我的兩條漁船被拆解了,政府提供了各類補貼共計約17萬元,還為我們辦理了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王根德說。
農業農村部長江辦主任馬毅近日表示,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退捕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經過逐船逐戶建檔立卡,沿江10省市共核定退捕漁船11.1萬艘、漁民23.1萬人,漁船漁民退捕基本完成。
“現在江上看不到漁船了,有時候我還能看到有人在長江里放養魚苗,這是恢復長江生物多樣性的好跡象。”王根德說。
為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農業農村部會同沿江各省市發布實施中華鱘、長江江豚等珍稀瀕危物種拯救行動計劃,持續組織開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每年在長江流域放流各種魚類超過50億尾。
在上岸的同時,一些漁民轉而成了長江的“守護者”。54歲的張賢敏幾十年來在長江流域打魚為生,2019年上岸后,他成了安慶江豚巡護隊的一員。
長江江豚是世界上唯一的淡水江豚,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2500萬年。“我每天和其他隊員一起在長江上巡視,觀測江豚,查看是否有非法捕魚、采砂這些威脅江豚生存的非法行為。”張賢敏說,20世紀90年代的時候經常見到江豚,但過去幾年很少看到。
2017年長江江豚生態科學考察結果顯示,長江江豚數量約為1012頭,極度瀕危的狀況沒有改變。
“過度捕撈減少了食物,航運、水污染、非法采砂影響生存環境,這些都是導致江豚數量減少的原因。”57歲的安慶江豚巡護隊隊長胡師斌說。
2017年,致力于長江保護十多年的胡師斌和6位上岸漁民一起成立了安慶江豚巡護隊。“成立至今,巡護隊成員從最初的6人增加至21人,巡護范圍涵蓋了長江安慶段180公里。”胡師斌說,除安徽外,江西、湖南、湖北等沿江省市也紛紛建立了江豚巡護隊。
10月,南京長江江豚監測站正式揭牌啟用,這是江蘇省首個以長江江豚保護為主的江豚監測站。12月,安徽省出臺長江江豚保護條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江西省也出臺實施意見,明確通過加強江豚重要棲息地保護,開展江豚科學研究、救護技能培訓,完善江豚遇險救護應急工作機制和巡護制度等手段,全面加強長江江豚保護。
在政府和民間力量的共同努力下,近年來非法捕魚等現象逐漸減少,江豚的生存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出現的頻次和數量都在增加。
“長江安慶段2017年科考結果顯示有130-150頭江豚,2019年科考顯示數量達到180-200頭,這說明長江江豚的生存狀況有了明顯好轉。”安慶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姜奎堂說。
日前,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長江保護法。這部法律將從2021年3月1日起施行,形成保護母親河的硬約束機制。
“保護長江水生生物、修復長江水域生態環境,是一項涉及面廣、系統性強的重大工程,必須多地多部門聯合發力、久久為功,方能取得最終勝利。”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局長張顯良近日在一場新聞發布會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