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海東市緊扣黃河流域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促進高質量發展要求,重點做好黃河、湟水流域生態修復和綜合治理工程,鞏固水環境治理成果,確保水環境質量持續穩定向好。目前,黃河出省斷面和大通河出省斷面Ⅱ類水質達標率為100%,湟水河出省斷面Ⅳ類水質達標率為100%(其中Ⅲ類水質占比達到50%以上),確保了一江清水出海東。
為加快水生態環境治理,海東市堅持“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四水同治,強力推進工業企業截污治污,堅決取締“小散亂污”企業,對化隆回族自治縣、李家峽、公伯峽庫區網箱養魚進行集中清理,有效治理農業面源和畜禽養殖污染。對沿黃礦山非法開采、湟水河河道非法采砂等突出問題開展專項治理,河道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并在全省率先創建了“4+1”河長體系。湟水河水質達標率、空氣質量、單位GDP能耗等指標提前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
同時,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滿負荷正常運轉,全市共有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9座,設計污水處理能力14萬噸每日,實際處理能力為9.5萬噸每日,出水水質達到一級A標準。其中互助土族自治縣第一污水處理廠已完成原位提標增效工程,正在試運行;平安、化隆群科污水處理廠提標增效工程已委托編制單位編制實施方案;樂都區、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互助縣建成污水處理廠尾水人工濕地,已投運并發揮效益,確保了污水處理廠尾水的再次深度凈化;海東工業園區平西經濟區、樂都工業園、民和工業園、互助縣綠色產業園均已建成工業廢水處理廠。今年,我市積極申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專項資金,計劃再實施17座污水處理站的原位技改建設,并對有條件能進入城鎮污水管網的村鎮,逐步開展了污水管網的建設工程。
在飲用水源地規范化建設方面,全市縣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共8個,其中地表水型水源地6個,地下水型水源地2個。已全部完成水源地保護區劃定和環境問題整改工作;26個“千噸萬人”村鎮水源地保護區劃定和環境問題整改工作正在推進,將于年底完成整改任務。全面實施了樂都引勝溝、平安白沈溝、互助塘川河、平安祁家川、化隆巴燕河、循化清水河等流域治理項目,使流域生態得到了修復,水質得到了改善。